首页>品读经典>中兴诗话95—《周易·上经·乾》
中兴诗话95—《周易·上经·乾》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09-27 10:33: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闽东的山海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全区产业结构从存量角度看,基本上呈均衡分布,资源的差异性与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并存。

  《中兴诗话—习近平讲话引用中华古语名句完全读本》95

 

  【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典出】《周易·上经·乾》

  【文稿摘要】闽东的山海资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全区产业结构从存量角度看,基本上呈均衡分布,资源的差异性与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并存。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进行区域内部的互补协作,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也得不刭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风生从虎”,我们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

  【刊文背景】(1989年7月,《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


  【典出原文】《周易·上经·乾》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畿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事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典出说明】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

  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