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西郊草堂图》,元代王蒙所画】
“会通”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主要的特征。“会通”强调的是融合、创新,不是冲突、对抗。孔子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有多样性;他还认为自己的学术思想是“一以贯之”的,用一个“仁”字将其贯通起来,这不仅指他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而且有他自己在春秋末期思想文化上的创造。“贯通”又称为“会通”,它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语之一。
中华文化中“会通”之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不同的学派善于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看到其他学派与自己学派的不同点,又能看到其他学派的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纠正自己理论上的不足,使之“与时偕行”。这也叫做“包容”。
中华文化中“会通”之学的又一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维护并推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我国学术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近现代人文学术大家之所以在研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一方面由于他们有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熟悉世界上先进的学术文化,思路开阔,在研究方法、材料占有上,融合人类文化的优点,发扬民族文化的优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丰满和具有特色。这个优良传统要继承和发展。
今天,仅靠书本等传统载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在大学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培养青年人文化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接触传统文化最便捷的渠道是现代媒体,它用各种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网络信息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接受的速度和广度。
但让人忧虑的是,如果对传播的内容不加规范,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文化快餐”。“文化快餐”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深度的理性思维,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视听享受上。长期吃这样的“快餐”,观众就会营养不良,甚至伤了肠胃。因此,媒体开设国学的栏目,既要有讲故事的能力,也要具备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这样,对历史的阐释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中华民族自身有一种生机,有一种永不衰竭的活力,称之为民族精神,而忧患意识恰恰就是民族精神在思想理论上的一种结晶和表现。忧患意识源于中华文化中的变易之学,“安而不忘危”,这种辩证思维使中华民族面对问题时考虑到正反两面。不同时代忧患意识都有不同的内涵。“忧”与“乐”不仅是人道德修养和精神状态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在我国古代观念文化中,忧患意识具有警世育人的作用,特别是在国运昌盛或个人事业有成的时候,更加需要冷静、谦和的心态,不忘危难。因此,忧患意识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可以看到,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文化的准确评价;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本国国情的深刻认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体现了人们对民族国家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我的看法是:借鉴我国文化史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传统,会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部古代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断提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文化高峰及其代表人物,莫不是文化自觉者和文化自信者。
我们今天倡导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我国古代的文化自觉有传承关系,但它们并不能等同。因为我们倡导的文化自觉有崭新的内容,它是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目标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自觉、自信,有助于我们今天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