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小庭婴戏图》,宋代画作,作者:佚名】
私塾,可否践行素质教育?读经,能否实现教育理想?《蒙卦》开宗明义就作了回答:“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大意是,教育之道在于形成通达的师生交往途径。教育开始于“童蒙求我”,而不是“我求童蒙”。
古今中外,凡是名校都深明此道。春秋时期的孔门私学,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都以唤醒自我为己任,致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师生自主开发课程,引导师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独立主体,从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英才辈出,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辉煌足迹。
以“童蒙求我”为起点的师生交往,是教育的起源,也是教育的本质。从时间上看,这是教育始终不变的共同属性,也是教育发展各阶段的永恒存在;从空间上看,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立属性,也是教育组成诸要素的主要关系。也有人认为育人才是教育本质,但这就如同说球是足球的本质,不仅缺乏实际意义,还容易形成“学生是教育产品”之类的错误认识。今天,我们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解偏差,或许也是当下不少教育改革南辕北辙,离教育之道渐行渐远的原因所在。
教育基于师生交往。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就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存在。在?、?、?等一些与教育相关的繁体字中,我们今天还能够找到“交”字原字形“爻”的痕迹,也可以发现“以爻为先”的次序结构。遗憾的是,汉字简化竟然对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繁体字作了“转基因”处理。对此,习近平用平民化的语言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当前课程教学问题的看法,有两个相互依存的观点:其一,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二,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也许在习近平看来,中国教育的失败,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去中国化”的悲哀和科学基础的缺失,也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更是师生关系的恶化,是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失败,也是远离了教育之道的失败。为此,他今年教师节特别重温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重点强调“传道”应该是教师第一位的职责。这个“道”正是《蒙卦》所指的以“童蒙求我”为起点的师生交往之道。
私塾读经,本应是办学多元、教育多样的有益尝试和教育复归,是对体制内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良性刺激。但是,不少私塾读经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对官办教育的失望情绪,不知不觉在焦虑之中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教育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于课程,以为只要以“古代经典”取代“现代应试八股文”就可以。在大陆推广私塾读经的王财贵更是把“小朋友,跟我读”当作“六字真经”,甚至把读经视为解决几乎所有教育问题的法宝。
有独无偶,习近平话音未落,官办教育就有人表态,从明年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表明,从官办学校的单一到私塾读经的单一,从无从选择到二者选一,从逼迫孩子上学到一味要求孩子跟读,今天的私塾读经热其实与官方许多“跟风”的教育改革类似,其形式化、绝对化的态势已经日趋严重,我们依然徘徊在单一、荒芜的沙漠之中。这是对“童蒙求我”的莫大嘲弄,也是对教育规律的亵渎。
课程是师生的教学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教育产品。如果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课程不过是一个不起作用的空壳,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师生的沉重负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然而,我们今天的私塾读经与官办教育一样,依然坚定地把课程当成核心,把教师或学生视为第一,倡导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从“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移,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教育之道上的茫然迷失。于是,我们似乎只能用不断翻新的改革动作来安慰自己,用不断创新的名词概念来麻醉自己,哪怕是“原地挖坑填坑”的瞎折腾,哪怕是“一阵热一阵冷”的打摆子。
师生关系是“我求童蒙”还是“童蒙求我”?不只是当下教育与古代私塾的教学形式区别,也不只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差别,其背后必然是我们对教育之道的认识和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也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十几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本质。所谓传道,就是传承以“童蒙求我”为起点的师生交往之道。这是教师的第一职责,也是私塾的第一职责。
各方声音
教育生态需要多元。唯有多元,这个世界才会五彩缤纷。私塾和书院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今天,这种教育模式的复苏,我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则,在教育学、心理学不断更迭、发展的今天,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私塾、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不能拘泥于古人之法。诵读经典没有错,但如果单纯提倡记忆背诵,而不讲解,引导孩子理解,那是一种漠视儿童心理学的错误之举。胡适早年就读于私塾,他的老师特别注重讲解,引导他理解记忆。师资是极其重要的,假如自己并非国学研习者,只是“半桶水”,那是极其容易误人子弟的。流石悟道
我是一位6岁男孩子的妈妈。因注重早期教育,从孩子出生起每晚就坚持给孩子读书,特别是阅读绘本,读绘本时“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让我更加坚定早期教育之路。
孩子2周岁时,有缘遇上国学经典,便带孩子踏上了读经典的幸福之旅。我们读经坚持了三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坚持学习,坚持和孩子共同亲子学习,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自己也受益匪浅,所以想把这份收获分享出去。绿茶青梅
我只是一位陪伴孩子一起诵读经典的家长。我们的孩子在家里,每天诵读经典半个小时,经典是融入生活的,也没有打算送孩子到私塾学堂。
我们也有一个周末的户外读经班。是一群有共同志向的家长,共同带孩子在公园聚会,一边诵读经典,一边家长交流,同时也让孩子有一个培养感情的时间。
其实,我们是有一套简单的方法,轻松在家里带孩子实现读经典的。
我们对自身也有要求,所以设立了一个学习交流群,大家共同分享一些经验,也解决一些困惑。当然,我们还有老师的引导。在这个学习群内,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家长对经典的学习和运用都是积极主动的,没有规定要如何,但是家长读得比孩子还积极。因为我们知道,父母的学习比孩子的学习更重要。
父母成长了,有了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其实孩子是好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