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教育不是施舍
教育不是施舍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1 19:45: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教育不是施舍,我们应该让学生感悟过程,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就如何应试而言,直接告知答案,重复地训练考点,或许是用时最少、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

【图语:师道尊严(资料图)】

  送儿子上学回来的路上,一个衣衫褴褛靠滑板车艰难前行的残疾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在其没有任何“乞讨”征兆之下掏出20元线递给了他,他略显惊愕,但更多的是感激。随着男孩“谢谢叔叔”的回应,一种“助人为乐”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回到学校的课堂,我把这件事拿出来向同学们“炫耀”。

  “老师,如果那个男孩没想着乞讨,你的钱对他来说难道不是一种侮辱吗!”一个异样的声音让我顿时一愣,“就算是他处境很艰难,你如此去帮他,就会给他一个错误的信号,乞讨可以轻松地获得别人的施舍,那么他就会自甘堕落沦为乞丐……”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无力反驳,内心顿时充满了负罪感。

  教师很多时候都在充当“好善乐施”的慈善家角色,以“传道、授业”自居,以“师道尊严”自傲,以给学生“一杯水”为己任,以“无私奉献”为师德标准。于是,学生完全变成了知识的受体,被教师无休止地传授以“道业”,被习惯性约束以纪律,不论是否需要都必须饮下教师过滤好的“水”,不论挣扎与否学生都要作为其“无私奉献”的参照。教师的过于“慈善”似乎正逼着无数鲜活而富有个性的生命一点点“束手就擒”,慢慢地“沦为乞丐”。

  教育不是施舍,我们应时刻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不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附属物,他们是独立的人,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教师意义体现、行为增值的载体。所以,教育应该是以“学”为本的,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给予和施舍。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教育,我们应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免受伤害,让他们时刻享受到强烈的主人意识与尊严感。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快乐,用包容的胸怀宽容学生的错误,并在教育的基础之上给予智慧的引导。

  教育不是施舍,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与独立。学生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习惯性地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性背着他们越过“沟壑”,却往往忽略了学生面对困难心灵历练的体悟,忽略了学生面对问题思考的独立。学生一生中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无穷尽的,我们必须让他们拥有了那份处事不惊的镇定和游刃有余的方法,他们才能走向受益终生的自主和独立。

  教育不是施舍,我们应该让学生感悟过程,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就如何应试而言,直接告知答案,重复地训练考点,或许是用时最少、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过程必然会让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因为知识没有转化成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而是叠加成了负担,像包袱一样压在他们的肩上。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功利的“拔苗助长”的心态,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拓展他们的思维。只有当他们的能力与思维的水井越来越宽的时候,钻研的深度才能更好地水到渠成。

    学生终要步入社会,我们要培养他们学会适应与选择;学生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我们应该尽早地让其感受自食其力。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不是施舍,教育需要教师无私的奉献,但更需要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智慧的引导。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