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浙江机电技师学院】
自信是成长的催化剂
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学生管理以“德育”为核心,实行刚柔并济两条线,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阳光心态,铸造“德厚技精”的职业品质。
长期的制度形成习惯,长期的习惯形成文化。如今,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吸引了不少兄弟院校来取经。“以前是我们出去学习,如今,每年来参观学习的院校有数十所,并常年与兄弟院校开展德育方面校校交流。”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朱旦标说。
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时的行为习惯养成并不理想,因此和大多数中职院校一样,浙江机电技师学院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管理。“硬件是搭框架,以各种制度来约束行为,像我们实行‘三操一会’,教室寝室7s管理制度、实训车间7s管理等,对各个环节和流程都有详细的规定。7s管理是逐渐丰富的过程,从最初的5s升级为6s,到现在的7s,在树立规范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基础。细化的管理是为了让学生慢慢养成行为习惯,像黑板擦怎么放都有规定。”
朱旦标说:“软件则是以活动为载体,辅以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活动很多,年度常规性的有体育健身节、文化艺术节、元旦晚会等,同时还有许多社团。为什么?“我们学校男生的比例很高,他们又处在青春期特殊的年龄段,应该多给他们创造平台和载体,多一些疏导的出口,避免不良情绪郁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陈玉英老师说。
“我们的学生不少来自农村家庭,加上学习成绩普通,不少人自信心不足。自信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因而重树自信是我们帮助学生的第一课。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学生重树信心,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树立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陈玉英说。
单亲家庭的孩子何伟伟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开学不久,学校社团开始招新,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何伟伟犹犹豫豫地报了吉他学社。自从进入了吉他社,何伟伟整个人开始慢慢变了,平时会跟同学交流,有时也会跟同学有说有笑,课余时间还经常在教室和校园的草坪上弹吉他,变成了校园独特的一道风景。进入高二,他的吉他水平在学校里已经数一数二,在学校的“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变成了全校的红人、名人。
余超威是浙江机电技师学院机械设备维修专业12级的学生。他的奖状摆在实训车间门口的橱窗里,供学弟学妹“膜拜”。他先后获得2014年浙江省中职学校技能比武大赛机械装配技术项目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械装配技术一等奖。
余超威的求学路并不一帆风顺,他原是11级的学生,因为意外休学一年,休学期间他没有放松自己,返校后更全身心投入学习。他把再次返校时班主任老师对他讲的话与学弟学妹分享:“学习要像长跑,只要每天匀速地跑下去,就有希望慢慢领先对手,我相信你们会是很棒的长跑者。”
如何让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浙江机电技师学院实现华丽转身?其中,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而健康的心态,是重中之重。“我们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做人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学会做人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院长曹小其说,“而学生的成长又与优秀的教师团队息息相关,我们率先在中职院校创设二级四层督导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不out的班主任为纽带
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老师都很年轻。“年轻更容易和学生做朋友,更容易建立互信机制。”学生处副处长龚琦安说。龚琦安是个80后,也是学生眼中的大哥哥。为什么呢?因为他打篮球技术不错,能和学生玩到一块儿去。“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玩,在我们学校是很普遍的,也是提倡的。一起玩,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之门就打开了,如果你水平高,学生还敬佩你。”因此,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班主任培养机制中有个不成文的传统:鼓励多才多艺发展,做不out的班主任。
除了个人魅力的展示外,还形成比较规范的班主任成长机制。每年开学前都有班主任培训会,由经验丰富的前辈介绍经验,邀请专家讲座,更有两种独特的班主任培养方式:情景模拟论坛和管理流程培训。模拟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培训。规范管理行为的养成,每年选择一组诸如社团组织、班会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等专项管理培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以帮助班主任获得实战经验。”龚琦安说。
为什么花大力气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们的学生才十五六岁,与班主任相处的时间很多,以班主任为核心做好德育工作是我们的重点,形成‘一班一品’的特色化教育模式。”朱旦标说。
学校开设了“草根、国学、健康”三大德育讲坛,草根讲坛的主讲就是班主任,学生看见自己的班主任成为主讲人,往往会更崇拜他、信任他,而他今后开展工作也更方便。
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独特的德育教育不仅针对学生个人,也针对家长,试图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共同浇灌学生的成长。“我们尝试着举办了几次家校联谊会,家长和学生是主角,邀请专家来讲课,举行亲子活动,慢慢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做的效果出人意料,我们不少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和父母几乎无话可说,开展活动之后,和父母的距离近了,也愿意多和父母交流了,有个妈妈接到儿子主动打来的电话后,感动得流泪了。”陈玉英说。
引进督导促教师成长
“作为一所中职院校,引进督导员创设二级四层督导运行机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几年我们学校的发展很快,越是大发展的时候越是要冷静面对,谨慎发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院长曹小其道出了初衷。
督导员体制在本科和专科院校中比较普遍,在中职学校几乎没有。浙江机电技师学院的率先之举,正契合了《2014年~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规划》中的要求:建立中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体系。该学院的总督导陈梓城教授是义乌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江西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退休后被浙江机电技师学院邀请来创立督导机制。
“督导不是教师的对立面,我们一直提倡‘导督并重,以导为主’,通过第三方的视角来判断教师的教学成效。”陈梓城说。
目前,浙江机电技师学院建立了二级四层督导运行机制,二级是督导委员会和督导室,四层是学校、系部、教研室和班级,考核中督导打分占40%,院系打分占60%。同时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采集制度,学生信息采集员每周都要填写一份教学信息反馈表,给上课的老师打分。记者拿到一份反馈表,对4名任课教师进行了打分,优秀的99分和95分,良好的89分和81分。“像81分的老师,我们会反馈给系部和教研室,肯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改进。”陈梓城说。
二级四层督导运行机制试运行以来,通过“开门听课”、信息员打分、教师互评等方式,确实发现了教师上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过于照本宣科,拓展知识较少,上课模式中小学化,“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无效的互动较多等,正在着手整改。
“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如何让蓝图成为现实,需要一个扎实而有力的教师团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希望通过督导机制的运行,促进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为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曹小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