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做真实不忘童年的老师】
“老师,其实您笑起来特别美,我们喜欢看您笑。”听了孩子们的话,郑丹娜才第一次意识到,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是爱笑的老师、对他们亲切的老师,她的目标应该是努力让孩子爱上她,而不是简单的让他们怕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只有爱上我,才能爱上我所教的学科,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1993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到垂杨柳中心小学。第二年,学校就安排我做班主任。当时特别希望我带的班,让所有科任老师都能说好,都愿意到我们班来上课。我个子不高,又比较腼腆,所以,为了树立威信,我故意把自己装成一副严厉的样子,在孩子面前,轻易不给他们笑脸,怕他们看穿我。对于学校的要求,我毫不放松地去执行。学校要求靠右行,我就跟孩子们说:“你们必须用右手摸到右边的墙,摸到墙才叫靠右行。”每节课间,无论下节是不是我的课,我都会在孩子们身旁监督、提醒他们,哪怕是上厕所或是喝水,就是两三个人,孩子们在我的督促下,也是自动排成行。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我带的班总能拿到流动红旗,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我当时以为这都是我认真和严肃的功效。
正当我沾沾自喜时,一个孩子的问题,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一次与孩子们闲聊,有个小姑娘问我:“老师,您今年多大了?”我想,她肯定夸我年轻漂亮,我说:“你猜猜?”她说:“我猜您今年60岁?”我顿时吓了一跳:我当时不过20出头儿,她为什么看我像60岁?孩子说:“我爷爷就60岁,我爷爷特别严厉,他从来不爱笑,您也不爱笑。”听了孩子的话,我顿时觉得脸红。一旁有个小姑娘接过话匣子说:“老师,其实您笑起来特别美,我们喜欢看您笑。”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是爱笑的老师、对他们亲切的老师,我的目标应该是努力让孩子爱上我,而不是简单的让他们怕我。因为孩子爱上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才爱上这所学校,爱上学习,爱上我所教的学科。所以,我也从这一天开始,养成了一个工作习惯,我也把它称为我的工作原则———微笑从教。
每天早晨,我会微笑着在教室门口等候孩子们;孩子们有了困难,我用微笑来慰藉;他们犯了错误,我批评之后,会还他们一个和蔼可亲的微笑,告诉他们:“老师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天性,老师相信你能改正。”我发现每次我这么说,孩子们就多了一份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动力。微笑从教,让我善从心,更懂童乐。
我还有第二个工作习惯,就是不忘童年。我曾经看过一首儿童诗,大概意思是说:一个孩子的妈妈不断地说:“你呀,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心了。”孩子听后一脸天真地对妈妈说:“是呀妈妈,我长大了就知道妈妈的心了。可是曾经是小孩子的妈妈,怎么装作不知道我的心呢?”听了孩子的话,妈妈愣住了,我看过也愣住了。作为老师我们特别应该懂童心,解童乐。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美好的童年,但是我们走过童年往往就忘却了童年。
为了能读懂学生的心,做一个不忘童年的老师,我常常和学生们分享我童年时候的故事,甚至是自己做过的一些傻事,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也会犯错,给了他们一份勇于面对错误和改正的决心和动力。通过这样的试验,我发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需要、感受、渴望特别重要。我们要读懂孩子的心,特别需要通过我们见到的行为去揣摩他们行为背后的感受、需要和渴望。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一个不忘却童年的人。
小时候我们不喜欢给自己告黑状的老师,如今我们自己就不要去简单的给孩子告状;
不喜欢挖苦学生的老师,如今我们就决不说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
我们渴望老师公正地爱我们每一个人,如今我就每一天都反思一下有没有忽略哪一颗渴求的心灵;
想到童年,我的心会莫名其妙地变得柔软;
想到童年,我的眼神会不由自主地扑朔迷离;
想到童年,我更加喜爱孩子们的笑脸;
想到童年,看着孩子们的淘气也是那么可爱;
想到童年,更加羡慕孩子们拥有的水晶般的心田;
想到童年,更希望在孩子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上,帮助他们绘制美好的明天。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一条是:把孩子培养成孩子。孩子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作为教师,我应该做什么?这些年我常常反思这一点。学生对我这个教师来说有三重角色:学生是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知识,学做人。所以作为教师,我应该给学生以引导。学生是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呵护,所以,作为教师我应该给学生亲切的关爱。学生是人,所以我应该给他们以真诚的尊重,而且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成长中”。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作为老师我应该给孩子宽容和理解。
于是,我力求做一个真实的老师,做一个不忘童年的老师,真诚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希望,真诚的还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那么,给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接纳的,在此基础上慢引导。全接纳,要接纳学生里面的每一个,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要公平。公平教育不仅在于国家的政令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有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态度,如何扶着他们成长。我要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因为感受无罪。慢引导,就是在这个步履急躁的时代,教育还是要慢下来,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前苏联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周围人和环境对他的影响。我们在影响着孩子,其实孩子未尝不是在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