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师生关系是不是朋友关系
师生关系是不是朋友关系
来源: 解放日报  2015-06-02 09: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师生关系是不是朋友关系呢?怎么理解师生关系中的平等?

 

【图语:师德漫画】

  新闻背景:近期关于师生问题的新闻非常多:如武汉某大学“教授求辱”,这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门口,要求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希望以此传递“崇尚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有研究生称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选择自杀。这些新闻背后其实都涉及师生关系究竟应当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认同师生如父子,现在我们倡导师生如朋友。然而,当我们真的试图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时,似乎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师生关系是不是朋友关系呢?怎么理解师生关系中的平等?

  师生关系在中国始终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每每出现些状况就会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比如以前的“范跑跑”事件,最近“武汉某大学副教授求胯下之辱”事件等等。对师生关系的众说纷纭,是转型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念的某种失范效应,一个正常社会在基本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上应该有更成熟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师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古代,民间供奉的牌位是“天地君亲师”,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在社会上有着崇高地位。现代人们也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作父亲看待,汉语中“师父”把“师”与“父”连用就是这个道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平等的理念也注入进师生关系中。但是,如何准确理解师生关系中的平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这种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讲师生是平等的,首先也是指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仅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必须尊重学生,这后一种尊重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同时,学习也是一项探索真理的事业,在真理面前,教师与学生也是平等的。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的就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师的权威只是相对的。但是,平等并不意味着相互的轻慢,健康的人格、相互的尊重、自由平等的氛围是冲破权威自由创新的根本保障,这与以一种“侮辱”性的行为来否定权威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也并不等于说师生关系完全等同于朋友关系。朋友关系中不存在不对等的利害关系,但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是有利害关系的,师生之间的不平等体现在:教师掌握着评价学生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掌握着分配资源的权力,所有这些都可以带来利益,所以,在国外严禁师生之间的交易,严禁有直接教学关系的师生恋爱。这些做法并不是说师生之间不要讲平等,而是在认识到师生间身份差异的基础上的合理制度安排,其既是维护教师的尊严,也是保护学生的利益。

  此外,今天谈师生之间的平等时,还必须强调,平等不意味着师生间的关系可以堕落为一种知识交易。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从一种人格培养的工作变成了知识传播、技能训练的工作,而知识传播则又蜕变为一种市场交易。当教师成了知识的零售商,知识成为可交换的商品时,就造成了对教育本真意义的极大戕害,也对师生关系形成了冲击。今日师道之不尊,某种程度上,也是种种消极缘由的庞杂体现。应该说,教育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播。《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知识和道理的尊重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之上,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严肃对待学习;教师是人类知识宝库的承载者,是未来创新的培育者,对教师的尊重是对于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尊重。正因此,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一个文明社会都保持着对教师的普遍尊重。此外,朱熹说“学之为言效”,“学习”中包含着一种“效仿”,教师是学生的效仿对象,是学生的榜样,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更是学习的本质决定的。中国文化传统特别强调“言传身教”,在国外也是如此。国外大学的住宿学院,院长一家人都是住在学院的,牛津的学生导师也住在学院,这对于建立起师生共同体起着很大作用,同时教师在学生面前时时起着“身教”和“表率”的作用。

  我们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要鼓励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而要求真求实,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单纯地用平等的观念来理解师生关系是远远不够的,师生间人格上的平等只是师生关系的底线,而不是师生关系丰富内涵的全部。在构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时,还应该汲取中国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的丰厚资源来滋养现代师生间的情谊。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