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镌刻心灵深处的师生情谊
镌刻心灵深处的师生情谊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6-03 10: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作为法学名师,赵老师身上所体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我应当以毕生精力去追求的一种境界。

 

  【图语:师生情】

  作为法学名师,赵老师身上所体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我应当以毕生精力去追求的一种境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恩师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师者的风范和师道的意涵

  时光飞逝,从2007年考入著名法学家赵秉志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已过去了八年。赵老师是我的授业恩师,也是我一直努力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虽然我已毕业多年,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但我的心始终与恩师连在一起。今年6月时逢恩师六十华诞,每每想起这些年来追随恩师学习、亲炙教诲的美好时光,想起恩师饱含深情的殷殷期盼和关怀备至的提携栽培,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感激之情如潮水般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释疑解惑明德传道

  2007年9月,我来北京师范大学报到入学后,随即被选在恩师身边担任学术秘书两年。我亲身感受到恩师严谨沉稳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襟怀坦荡的人格魅力,亲眼目睹他为了祖国刑法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言犹在耳,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懈怠。他的言行举止、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恩师诲人不倦,爱生如子,近三十年来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如今门下已是桃李芬芳。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释疑解惑的经师,更是一位明德传道的人师。刚来北师大学习时,我因年纪较轻、涉世未深,不知道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更不谙熟如何待人接物,恩师就是我学习、为人和处世最好的启蒙老师。开学不久,我陪恩师去空军总医院检查身体,恩师开车,我坐在小轿车后排座位上。到达目的地后,他面带微笑对我说,以后在主人驾车的场合,要记得坐前排副驾驶位呀,这样一来方便交流,再则也算乘车礼仪啊,不知道吧。我当时确实不知道,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正是恩师这样春风化雨般地手把手教导,使得我待人接物能力迅速提升,从那以后,就长了记性,每次搭乘小轿车,如果由主人驾车,我就会自觉地坐在副驾驶位上。

  读博期间,针对我学术潜质尚可、但学术训练不够的情况,恩师多次把一些参与项目调研、案件咨询、法律实务问题研讨的机会提供给我,为我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精心指导我进行学术研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敏锐的学术意识和对国家法治发展的关切,恩师曾建议我将“酌定量刑情节与死刑限制适用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起初我因担心学力不逮而颇感犹豫,后恩师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非常肯定地对我说:“这一课题事关中国死刑改革的推进,是刑事法治重大现实问题,意义重大,虽有一定挑战性,但下功夫研究好了就是一篇大文章,相信你能写好。”正是在恩师的鼓励、支持下,经过大半年的艰辛创作,我一气呵成写出了45万字的论文初稿,后经恩师悉心修改、调整和润色,该文提交答辩后获得了答辩委员会一致的高度肯定和“优秀”评价。之后,我的博士论文又先后获得了“全国刑法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高铭暄刑事法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等诸多奖励,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良好影响。现在回想起来,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虽离不开个人的辛苦劳作,但同样也凝结了恩师的大量心血。没有恩师在选题时的鼎力支持,没有恩师在我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及时点拨,没有恩师利用各种渠道为我搜集的大量一手理论和实务资料,博士论文要“顺产”都很困难,更遑论获得业界重要奖励!

  蜚声中外笔耕不辍

  恩师勤奋严谨,以他非同寻常的坚韧和对刑事法治事业的执著,不仅开创了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新局面,也成就了恩师人生事业的辉煌。以恩师的学问和名望,可以说早已著述等身、蜚声中外,是刑法学界的中流砥柱,但他却孜孜矻矻、笔耕不辍,始终站在学术前沿,积极为国家刑事法治发展建言献策。记得在2010年8月北师大刑科院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教授致辞时提到了一个令人颇为动容的细节,她说,这几年除夕夜和春节的夜晚,她常看到北京师范大学主楼二楼东侧有一个办公室的灯是亮着的,后来问询才知道是赵秉志教授的办公室。她对恩师的勤奋、执著和敬业表达了高度敬意和赞许。在我的印象中,我担任学术秘书期间,陪同恩师加班离开办公室最晚的时间记录是凌晨四点三十分,平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是很正常的现象。恩师勤奋严谨、永不懈怠的治学态度,由此可以窥见一斑,真的是“蛮拼的”。

  恩师的谦逊低调在学术界有口皆碑,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从不疾言厉色,总使你感到他对你的信任、肯定和支持,没有丝毫“大咖”的架子,每次学生给他发短信息,他看到后肯定是第一时间回复。我和许多曾经他教过的学生一样,总是亲切地称他“老师”,我们谈到他的时候也叫他“老师”,称呼不带姓氏,不称职务或者职称,在亲切、淳朴的师生感情中,更透出充分的信赖和真情厚谊。来北京求学、工作这些年,我无数次面聆恩师教诲,每当学业、工作或者生活中碰到疑惑,总习惯了向恩师请教;而他每一次也总是耐心倾听、给出建议和大力帮助。201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我分别有一次机会可去湖北省襄阳市、广东省梅州市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当我把想去基层建功立业的想法告诉恩师时,他首先对我想干事创业的热情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表示年轻人是要敢于闯一闯,失败了也不要紧,但一定要理性抉择,不要轻率盲动,并认真帮我分析了形势和利弊,并给出了有益建议。后来我在综合考虑后,主动放弃了上述两次机会,事后也未曾后悔过。2013年7月,我博士后出站时又面临事业选择的问题,在恩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积累了几年司法实务工作经验后,我顺利地从机关调回母校工作,走上了学术之路。这应当说与恩师的大力提携和托举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来,恩师在我人生事业面临重要抉择时所说的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

  恩师尊师重道、重情重义、淡泊名利,为事业顾全大局,为发展不计个人得失。虽然恩师在学界已是成就斐然,但对于老一辈的法学家,他始终怀揣感激之情,经常嘘寒问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无论是在学术事业的传承上还是日常生活的照顾上,他都身体力行、尽心竭力,受到老一辈法学家的广泛赞誉。我就在多个场合听到恩师的导师、我国刑法学界一代宗师高铭暄先生对恩师赞许有加!有一次师生聚会,恩师在与我们谈到老一辈刑法学家时动情地说,高老、王老、马老、储老等老一辈杰出刑法学家献身法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我在内的在座诸君要以他们为榜样,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繁荣刑法学研究、法治中国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情无价大爱无疆

  2014年7月,北师大刑科院李希慧教授因患“阿尔兹海默病”走失,引起了法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恩师作为李老师昔日的师兄和副导师以及今日的同事和领导,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搜寻领导工作小组,协调各有关方面支持,广泛发动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搜寻。在知悉李老师走失的当日和次日,恩师先后带领我和十余位同事、学生参加搜寻工作,走大街、穿小巷,在后海周边、龙潭湖公园等区域散发寻人启事,在颐和园青龙桥街道查看摄像,进行多批次拉网式的寻找。最后,在环卫工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李老师并及时将其送医院诊疗。后在李老师病情危急时,恩师又积极求得学校刘川生书记的鼎力支持,协调301医院有关部门,让李老师接受最好的医疗服务,终于使李老师化险为夷,康复出院,之后恩师和院里又给了李老师持续的关怀和帮助。“真情无价,大爱无疆”,恩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爱护和温情在此次事件中彰显无遗,犹如流淌在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深深滋润着我们广大师生的心田。

  作为法学名师,恩师身上所体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我应当以毕生精力去追求的一种境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恩师身上我真的感受到了师者的风范和师道的意涵。“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今天,我怀着这种感恩的心情,祝贺恩师六十华诞,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我对他的深深敬意。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