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恩师永铭记】
科教楼、学生公寓、综合楼错落有致,校园中心运动场上铺着一条崭新的塑胶跑道,围墙上展示着人文教育和国学经典故事……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新建流湖镇流湖中学,这所500多名学生中有170余人为留守儿童的农村中学却走出了“文学范”,不但拥有文学社,创建了校刊《流湖风》,引入了英语互动教学,学生们在南昌市一年一度的“谷雨诗会”中还多次获奖。
校长带着老师走访500余名学生
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流湖中学也曾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局面,学校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三十多年来没有自来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改革才能救学校。2006年,年仅30岁的李武接手中学成为新建县最年轻校长,为了摆脱困境,上任伊始他便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学校教育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农村的孩子虽然懂事,但经常出现不写作业、辍学、迟到早退等问题。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李武决定带着老师对500多个学生一一进行家访。很快,老师们找到了原因,学校500个农村娃,有170多人是留守儿童,剩下的孩子里不少生活在单亲家庭,或是家境极其贫困。针对学生们的情况,李武和老师们决定重新制定和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师生间的了解,特别是加大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
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回家路程远,在家无人看管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等问题,李武经多方奔走终于争取到上级部门及流湖镇的大力支持,2011年为留守儿童新建了寄宿宿舍,解决了170人的住宿问题,同时为106名特贫寄宿生争取到了每年1250元的寄宿补贴。
农村学校开创“中西结合”教学法
在教学方面,李校长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的自卑心理重,加上很多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满堂练的教学模式,学生随之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孩子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首先要让他们对知识感兴趣。”顺着这个思路,李武找到教育专家咨询,并邀请名师到学校进行示范讲座,与学校老师商量后决定开展“楹联教育”的方法。2012年下半年开始,流湖中学拥有了自己的文学社,每周二、四下午,由专职老师在多媒体教室向同学免费授课。从起初的老师点人参加文学社到后来蜂拥而至,国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
2012年4月,校刊《流湖风》应运而生,同学们争相投稿,而学校也会通过发稿费的形式,鼓励学生们进行文学创作。如今,流湖中学的学生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文学基础,还曾在多次“谷雨诗会”中获奖。
中文底子厚了,李校长和老师们又开始琢磨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难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李校长带着英语老师找到“威尼英语”学校的梁校长,请他帮忙带着英语团队老师来学校交流。老师和学生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每月一次的口语互动及交流实践,英语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新建首个拥有塑胶跑道的农村中学
在关爱学生生活、摸索特色教学方法的同时,李校长也没忘记为学生们打造充满活力的硬件设施。2007年之前,流湖中学30多年都没有自来水,一切用水都要靠人工从乡里、村里的井里运来。特别是到了秋冬季,看到学生们、老师们整天灰头土脸的模样,李武心疼不已。为了解决学校用水问题,李校长与全体老师经过多番探讨决定建立自己的供水系统。为了节省经费,老师们利用下班时间到南昌市买水管材料。全体教职工还齐心上阵,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配合相关技术人员打好直径两米、深达20余米的大井,构建起学校的专用供水系统。如今,校长李武成了学校的首席水电工,他带领男老师们承担起用水系统的维护、保养、修理重任。
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学校道路全部硬化贯通……流湖中学从农村学校向现代化不断转变。2015年,校园内又多了一条崭新的塑胶跑道和活力篮球场,流湖中学成为新建首个拥有塑胶跑道的农村中学。尽管积劳成疾无法站立行走,又因一再延误治疗而被送进手术室,脊柱里被打进了四颗钢钉,但站在新跑道上的李武和他的教师团队很欣慰很自豪,因为他们最爱的学生们终于不用在灰尘弥漫的煤渣操场上跑步、上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