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show场 > 传统道德 当代价值
传统道德 当代价值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09-30 12:12:43   责任编辑: 未网战略覃旭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学者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某些关键概念进行了哲学新诠。贡华南从生命节奏、时令节气、天地节律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节制”道德进行梳理,认为天道人性由之可以贯通思考。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日前在武汉举行。围绕“中华传统道德”这一主旨,与会者从中国道德哲学、儒家德目和德行、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等角度展开深入讨论。

  学者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某些关键概念进行了哲学新诠。贡华南从生命节奏、时令节气、天地节律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节制”道德进行梳理,认为天道人性由之可以贯通思考。姚新中则从孟子“养”的概念入手,分析其生理之养、道德之养和精神之养的层次区别,由之可延伸出养生、养心、养性、养气等内容,从而对儒家伦理中内与外、德性与德行的互动模式进行哲学审视。

  关于儒家是否具备公共道德属性,历来争议多多。针对儒家道德观念仅限于“熟人社会”、只重亲情伦理的说法,王国良予以反驳,认为自强不息、义以为上、反求诸己、立己达人、和而不同、身正忠信、选贤使能、以民为本等理念,都是古今中外共通的公共道德思想。郑淑媛认为,前诸子的道德价值建立在神的基础上,而先秦儒家则把道德价值的基础落实在个体的心理经验事实之上。

  儒家伦理道德在两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互为表里。冯天瑜认为,“五伦”先于“三纲”,前者成于封建时代,后者成于君主集权时代。将二者捆绑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思想史实际。吴光指出,阳明学的主要思想结构,包含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和“亲亲仁民”的民本论四个部分。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表现在道德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力行实践四个方面。张昭炜以方以智重启青原山王门讲会和《传心堂约述》一书为线索,勾勒江右王门学脉的传承情况。张丽珠认为,戴震的人性论与孟子、荀子都有交集,戴氏认同孟子之性善论,其理论重心放在“如何实现善”上。他虽然与荀子同持气性论,但其性论结构则与荀子有本质不同,是更纯粹的孟学诠释者。

  论及中华传统道德,孝道是不可遗漏的焦点之一。欧阳祯人指出,《孝经》的根本哲学理论基础来自孔曾思孟,其前提则是“性善论”,孝具有宗教性,是古代治国安邦的法宝。杨华指出,古代的养老礼、侍亲礼、家训族规、乡规民约,构成了古代对于孝行的礼制约束;在法律层面,从先秦到汉唐都有关于“不孝”罪的严格惩罚。中华传统孝道代代相沿、传承不辍,不仅仅是儒家鼓吹和推扬的结果,而是国家(法律)与社会(礼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姜生则着重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体制,指出孝道的古今差异。

  本次论坛的题旨,彰显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在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格外强调中华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郭齐勇梳理了儒家人文教养的内核、目的、方法、功能和特点,认为历代通过礼教、诗教、乐教成就德性、培养君子、调节性情、美政美俗、知行合一,儒家的修身成德之教对于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对于当今人们的心性涵养,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学者们指出,中国传统的“五伦”互动、君子内在修养、节制观念、孝敬之情、心性良知等思想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当代道德建设的文化助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许颖)

【本文责编: 未网战略覃旭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