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合有个家喻户晓的谜题:“说它五脏不全,心中热火朝天,人人少不了它,日日与它见面”,谜底就是灶头。说起土灶头,大部分人都知道,而在六合葛塘流传的灶台画可能就鲜有人知了。如今,随着柴灶被逐渐淘汰,葛塘灶台画这一民间艺术也面临着消失。
传说灶台画起源于唐宋
四十余年前,在六合农村家家户户,无论草舍瓦房都少不了柴火灶头。临近饭点,袅袅的炊烟就从茅檐覆顶的老房子上头蹿了出来。随意走进一户农家,一眼就能看到用青砖砌成的半月形灶台,台子上松木的厚锅盖布满了油垢,如武士刀盾一样紧覆着铁锅。然而,灶台终究是灶台,烟熏火燎,无一亮色。能让灶台“蓬荜生辉”的,便是灶壁上描有喜鹊登梅或八仙过海图案的彩色画,村里人称“灶台画”。那灶台画虽非出自美术大师之手,却也画得有板有眼,颇为生动有趣。灶台画起源于何时,至今没有确切的考证。据一些老泥匠说,灶台画大约起源于唐宋时期。
在葛塘砌灶称“打灶”。打灶是件十分隆重的事情,要选择良辰吉日才能“破土动工”,其重视程度仅次于造房。有些农户在打灶时还要用小甏贮米和茶,打入灶内,或者埋铜钱,祈求灶神菩萨保佑全家安康。正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渴求,打灶师傅们便开始在灶头的墙壁上描绘各种寓意吉祥的灶台画。
过去,泥瓦匠砌一座两眼灶一般只需一天时间,上午砌好灶身,下午粉刷灶壁,然后便开始画灶台画。此时,主人家早已把墨汁、颜料、毛笔之类准备妥当。泥瓦匠师傅熟练地将水彩颜料挤在一只只小酒盅里,在灶台上一字儿摆开,然后在每个小酒盅里倒入少量的白酒。泥瓦匠师傅一边倒白酒,一边对在一旁观看的主人家说:“用白酒兑颜料,颜色不容易褪掉。”并用新开锋的狼毫笔蘸上少许墨汁,在灶脚、灶梁上小心翼翼地以黑线勾勒出对称的花纹,在灶壁上画上鱼、竹、松鹤等之类的图案。这些画都是有象征性意义的,如画鱼则表示年年有余,画上竹则表示竹报平安,牡丹表示大富大贵,松鹤则表示松鹤延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