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聚焦于两岸的中国文化发展及个人的生命实感,而被部分媒体誉为“中国文化体践者”的台湾学者薛仁明,在写作之余,常往返于两岸高校开展讲座。
近日,他以“中国人的生命气象”为题,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讲。薛仁明戏言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人”——“往来无鸿儒,谈笑皆白丁”,他认为最根本的文化在民间,国学本就应该接地气。
“最根本的文化在民间,我喜欢当乡下人”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这让他觉得自己与自然存在紧张、撕裂感。高中时期,薛仁明最期待、最向往的不是成为一个学者,而是成为一个隐者,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独居。
25岁时,薛仁明将理想付诸实践,真的跑到乡下去了。住的地方搭火车到台北必须要5个小时,搭火车到高雄必须要4个半小时。诗人杨显达听闻后第一反应是说:“台湾这么大?”
交通不便的好处通常是山明水秀,人到不了的地方,自然环境通常保存得比较好。薛仁明笑称:“回台湾时,我正式的身份是乡下人。”回到乡下,他通常是骑着单车买青菜、买鸡肉。还笑称自己挑青菜的能力很强,有没有用农药一看就知道,甚至有没有用化肥一闻就清楚。
这几年,大陆读者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薛仁明谈国学跟其他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非常接地气。薛仁明认为这正是缘于自己一直坚守民间阵营。薛仁明认为民间文化在几千年里没有本质改变,任何政治运动包括台湾这二十几年来的“去中国化”,也完全伤不到民间所保存的最元气的、最根本的中国文化,薛仁明说。
“民间人不在意自己怎么定义,没有门派,我特别乐于见到这样的状态。如果你是有强烈的门户之见而且功利之心很强的人,会觉得我这样的人很讨厌。”薛仁明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你的生命产生触动,他就是大师。
薛仁明这场开讲是应腾讯思享会和弘道书院之邀,前来听讲的不少都是从网络上看到活动通知的青年人。有人在讲座后问薛仁明:“西方自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后,就大师辈出。就我们所知道,中国从孔子、老子后,就不断地陷入解经、注经的传统,从此没有大师,您觉得应该怎么办?”他回答:“有没有大师姑且不论,但中国后来有没有大师干你什么事?今天我读老子、读孔子,不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老子、孔子很多话,字字句句让我心里受用,所以我读他。你说黑格尔是大师,我读完后生命困惑一样多,感到面目可憎,那么他是大师跟我有什么相干。”
什么叫大师?大师是在于他对生命的真正撞击。薛仁明这样认为。
孔子在《论语》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薛仁明看来,这句话是对“大师”最好的注解。“三个人坐在一起,我看到你动人的地方、了不起的地方,当场眼睛亮起来,心生佩服,然后受你的影响启发跟你学习,受你的影响。如果启发很大,生命的力道很强,我告诉你,你就是我生命中的大师。”
“比如你回家跟你老婆相处,老婆对你启发很大,你老婆就是你的大师。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结果大家每天追问有没有大师,这与你有何相干?”讲到这里,台下的听众已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