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中国方正出版社提供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深厚的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历经数千年岁月长河的洗涤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牢固的文明习性。在中国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信念中,立德居于首要地位,立德既是个体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和谐、国家兴盛发展的根基所在。其中,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价值的核心德目便是所谓“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既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亦是历代中国人荣辱观念之所系,“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何讲好“八德”的故事,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重放光彩,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2017年2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正是这一使命担当的最好体现。该丛书由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和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副教授共同主编,逐一对“八德”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全面梳理和系统诠解。兹从以下几方面稍作评介。
第一,“八德”诠解的根本价值与深刻意义,乃在于重新唤醒中国人的道德信仰,能够更好地铸牢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力地推进中国人的道德重建。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追逐梦想的时代,这是一个梦想飞扬的伟大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问题丛生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混乱的迷思时代。激扬梦想,需要理想信念的正确指引;价值迷乱,需要重新寻回道德信仰的支撑。
钱穆先生尝言,“性之善,心之灵”实是“中国人对人生之两大认识,亦可说是两大信仰”。也就是说,对人类自身之道德本性的善良和人心之虚灵明觉的自信,实构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深厚的道德信仰。孔子之“贵仁”,孟子之“道性善”,宋明儒者之体认天理、指点良知,其实皆是意在激发和唤醒人对自身天赋固有的良心善性或道德本性的自觉自信。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状态和深刻的道德存在感,一种你或者有(良心善性之天赋固有,反思以求,求则得之)或者干脆没有(为物欲蒙蔽而完全陷溺放失掉)的来自内心的德性指导,它(如果你有的话)将把你的整个存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这一道德信仰,最具体而真切的体现便是我们古人所珍视和崇信的“八德”。讲好“八德”的故事、诠解“八德”的含义,重新唤醒中国人的道德信仰,将能够更好地铸牢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并有力地推进中国人的道德重建。
第二,对“八德”含义加以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重新认识和评价“八德”的内涵与意义。
历史地讲,“八德”的起源及其内涵演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在历史上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形态和行为实践模式,如果不加区分辨别,不能正确地加以认识和理解,不能辩证地加以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更好地古为今用,那么,便不可能使中华优良道德传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我们之见,对中国固有的“旧道德”,简单地肯定和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通读“八德”诠解丛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和感悟就是,我们必须在对“八德”含义加以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时代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具体而言,在对每一德目进行诠解的过程中,这套丛书尤其注重正本清源的理论清理工作,着力破除人们对于传统“八德”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务期在正确理解“八德”内涵的基础上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八德”的价值和意义。在《孝德诠解》中,作者辨析了“愚孝”和“无后为大”两种观念对传统孝道的误解,并严肃地对“五伦”与“三纲”进行了区别对待,明确指出:“‘三纲’说体现了专制制度的纵向独断,自近代以来即是被批判的焦点,理应扬弃”,而“‘五伦’说则‘保存了血亲和谐的双向互动理念’”,强调人伦义务的双向对等和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价值”。在《忠德诠解》中,作者着力辨析了忠的三种异化形态——“愚忠”“私忠”和“伪忠”,认为这些异化形态是“对忠德的极大误解和扭曲,偏离了忠的真精神”,真正的忠是“坚持道义与原则”的义忠、“忠于国家、人民”的公忠和出于信仰、发自内心的诚忠。在《礼德诠解》中,作者对礼的含义进行了精到诠释,颇具见地地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社会而言,礼代表秩序;就个人而言,礼代表教养;就人际而言,礼代表尊重;就心灵而言,礼还蕴含着信仰”。另外,作者还力图破解“礼教吃人”说的偏颇,认为尽管汉代以后随着儒学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和纲常名教的日趋严格,礼德实践在某些时段难免出现僵化,“导致了不少束缚、扼杀、戕害人性的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严重背离孔子儒家精神的观念,但“礼教的主要功能在于成就人格”。基于对其含义进行正确理解的“八德”,也就是作为仁爱之根本的孝悌,作为诸德之始基的忠信,作为人伦之规范的礼义,作为做人之底线的廉耻,确乎可以说是中国人千古传承的文化基因,是立人兴国的至德要道,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第三,“八德”诠解丛书是目前国内首部专门系统阐释古“八德”之道德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普及性通俗理论读物。
在阐释“八德”含义、诠解“八德”故事时,作者们注重从历史和现实中撷取大量真实、生动而鲜活的事例和富有道德教益的故事,用通俗流畅、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史论结合的叙说方式,使读者可以明晰而精练地把握和理解“八德”的核心要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们将自己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忧患意识贯注到对“八德”的诠解中,具有震撼人心的警世作用。作者们充分正视当今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实践滑坡的现状与趋势,呼吁我们重视和解决这样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在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今中国,当孝道传承青黄不接,当诚信危机日趋严重,当礼义教养缺失而浮躁暴戾之气盛行,当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化而享乐奢靡之风弥散,当一些人羞耻之心淡薄而无所不为时,如何重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道德信仰,以实现传统美德的回归、完成文明秩序的重塑。为此,作者们通过“八德”诠解而竭力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提供了一种富有教益的道德劝勉和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修身指导,始终强调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践行“八德”,引领社会恢复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使以“八德”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理念重新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最后,“八德”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对此,丛书的作者们有着一致的充分认识,并在各分册里就相应德目与其他德目的内部关系都做了清楚的剖析。而且,从总体上看,丛书在内容编排、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上非常齐整统一,每册都以五章的篇幅展开对相应德目的诠解,第一章阐述该德目的起源、内涵和重要性,余下四章则基本上都是结合当今时代环境从个人修身、社会建设、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就如何培育和践行、弘扬和复兴每一德目提出具体的路径构想。此外,在每册书的末尾,都独具匠心地附有一张相应德目的“历史演进图”,清晰地展示了该德目的历史源流和演进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