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导对于中国人具有永恒的意义,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这正如耶稣的教导之对于基督徒、穆罕默德的教导之对于穆斯林。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对孔子的学说给以现代的诠释和必要的转换。
重温孔子的教导,我以为下面四个方面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尤其重要。
(一)仁与礼。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仁就是爱人,也就是把人当人看待,视人如己。仁以培内,养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与人为善。礼是秩序,是社会的行为规范。礼以约外,约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能够井然有序地运作。礼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以仁为本,内心有仁,礼才不会流于虚伪。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见《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见《论语·阳货》)
仁与礼显然并没有过时,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恰好是今天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东西。当前的种种矛盾与问题,除了体制方面的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心中和社会伦理中仁与礼的普遍缺失。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孔子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提倡做人要行仁,要讲仁爱、仁厚、仁心、仁术,也就是要与人为善,做好各行各业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要守礼,讲规矩,不越分,尊上抚下,敬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有礼貌。
(二)忠与恕。在孔子的教导中,忠就是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也就是曾子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狭隘的忠君思想是后世法家渗入儒家以后产生的扭曲,并不是孔子的原意。忠的意思用现代话讲,就是努力做事,诚恳待人,即敬业、尽责。恕则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亦即宽容、平等。忠是从积极方面讲爱人,恕是从消极方面讲爱人。忠和恕合起来就是行仁。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而曾子则解释为“忠恕”(见《论语·里仁》第15条)。
忠与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恰恰是目前中国人最应提倡的品质,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大力提倡。官员不作为,办事不力,就是不忠;各行各业从业者工作不认真,敷衍塞责,也是不忠;对人轻诺寡信,不尽心,也是不忠。遇事总是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别人,不体谅别人,就是不恕;对人求全责备,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得理不饶人,抓住辫子不放,也是不恕;不懂得宽容,听不得不同意见,也是不恕。凡此种种,在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许多冲突与悲剧皆因此而起。大力提倡忠恕的精神,才能把这些冲突与悲剧消灭于无形。
(三)诚与信。诚是由衷,不欺骗(不自欺、不欺人)、不作伪。信是可靠,守信用、重承诺、守时、说话实在、不浮夸。诚信二字义近,都从“言”旁,《说文解字》中二字互训:“诚,信也。”“信,诚也。”所以现代汉语中“诚信”组成一个词,基本意思就是诚实可靠、言行一致。
诚与信是孔门教义中极其重要的成分。儒家四书中的《中庸》特别强调“诚”的重要,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孔子特别重视“信”,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诚信却成了稀缺之物。讲话不实在,许诺不兑现,打广告夸大不实,写文章标题吓人,做事情行不顾言,言不顾行,甚至满嘴忽悠,到处骗人,损人利己,不以为耻。种种怪象,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严重危害社会。所以重温孔子的教导,大力提倡诚信,是疗治目前社会风气最迫切的药方。
(四)孝与悌。“孝”是儒家提倡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家庭要和美,上慈下孝是基本的伦理。上不慈下不孝这个家庭就乱了。但是“慈”容易,“孝”不容易,世上慈父慈母多,孝子孝女少。因为“慈”是天性,“孝”却不是。天下父母很少有不疼子女的,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是一样。这只能说是造物主赋予生命的本能,是物种绵延的必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这种本能自然更加强烈。但是造物主却没有赋予生物疼爱父母的本能,因为这对物种的绵延没有影响。
在本能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其实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人除了本能以外,还有理性。人构筑了社会并且生活在社会中,懂得只有社会好,个人才能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建设好的社会,必须先建设和美的家庭,要有和美的家庭就必须上慈下孝。人除了本能和理性之外,还有灵性,懂得敬畏,懂得感恩。一个人的生命来自父母,成长过程也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所以,生而为人,应该敬畏父母、感激父母,也就是孝顺父母。
但是本能的力量很强大,而理性和灵性却不是人人强大,这就需要提倡、需要教育。孔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特别提倡“孝”,而且强调孝是“仁”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他还有可能爱别人吗?一个社会如果连家庭伦理都不讲,还可能会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吗?
与“孝”相类的观念还有“悌”(音替,古代也写作“弟”),意思是敬爱兄长,引申为敬爱比自己年长的同辈。孔子的高足之一有若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孝与悌是一个人行仁(即为仁)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从身边的人爱起,从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起,才能把仁爱之心推及他人、推及社会、推及人类。
中国传统道德重孝(包括悌),这不是落后,而恰恰是中华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地方,我们应当把孝德向全世界推广,使之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
“五四”时代批判传统文化,出现一些“非孝”的言论,其实是偏颇的。“五四”以后应该加以纠正,但后来不但没有纠正,反而在偏颇的路上越走越远,“文革”中竟然出现子女批斗父母的极端行为,对世道人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现在拨乱反正,亟须从提倡孝悌做起,家庭、社会才有可能重新和谐起来。
孔子的教导当然不止以上四端,但以上四端有关人心、伦理、道德,是建设社会的基础,实为当务之急,故必须首先重温之,着重提倡之。
作者简历
唐翼明,湖南省衡阳县人,武汉大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魏晋文史专家、书法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在纽约、东京、台北、武汉多次举办书法个展,出版书法作品有《湖湘四典》(与沈鹏、李铎、卢中南合作)、《故宫百联》(与卢中南、谷有荃、刘文华合作)、《唐翼明自书诗》、《唐翼明自书诗一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