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头条>“学做月饼”是文化传承的好方式
“学做月饼”是文化传承的好方式
来源: 人民网  2017-09-27 08:54:00   责任编辑:未网教育孙慧贤  www.k618.cn
内容提要:“凿牙”“掺牙”“字号”“开气孔”“修边”“打磨”等词语是什么意思?此前,很多家长和孩子,要么没有听说过这些做月饼的专业名词,要么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是什么...

  9月16日下午,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市文化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之广州饼印亲子体验课,在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楼展览馆举办。广州饼印制作世家“余同号”第五代传人余兆基来到现场,亲自展示传统广式月饼主要制作工具——广州饼印的制作过程。

  这次“月饼亲子体验”,吸引了众多家庭。由于是星期六,孩子和家长都有了时间,参与其中也就十分方便了。很多父母和孩子在活动中,不仅实现了沟通互动,还学会了做月饼的手艺,更为重要的是,在“学做月饼”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的认识。 

  “凿牙”“掺牙”“字号”“开气孔”“修边”“打磨”等词语是什么意思?此前,很多家长和孩子,要么没有听说过这些做月饼的专业名词,要么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月饼课堂”上,正是因为这些专业术语,才让大家有了一探究竟的冲动,有了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也就深深烙印在了心里。 

  传承传统文化有多难?这不仅是因为受到了“遥远距离”的制约,感到了“渐行渐远”的困惑,也因为“不够了解”而“没有激情”,因为“十分陌生”而“没有亲和感”。实际上,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大,而是因为传播方式太教条,不易为人们所接受。 

  “月饼课堂”体验的是亲自动手的乐趣,让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变得多元,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说明,真正阻碍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是时空距离,而是没有找到好的方式和载体。 

  然而,这样的课堂也有些许遗憾。毕竟只是一次体验课程,因为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实现常态化。不妨让“学做月饼”走进课堂,通过学习这种手艺,从而让孩子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其实很多传统手艺都有进入课堂的需求和基础,比如女红,比如茶艺等,都可以在学校的劳动课上有所体现,各地不妨进行有益尝试。

【本文责编:未网教育孙慧贤】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