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头条 > 中国这些史前艺术,原来都是高颜值“担当”!
中国这些史前艺术,原来都是高颜值“担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03-01 13:25:00   责任编辑: 未网小学白国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史前遗址上,发掘出土的艺术遗存更是星光熠熠,这些“高颜值”担当的史前艺术相互影响、借鉴融合,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发展奠定了深根厚脉。
  中新网北京电 (记者 孙自法)“许昌人”遗址微型鸟雕像、高庙白陶、双墩陶塑人面、仰韶彩陶、红山玉龙、良渚微刻、石峁石雕、二里头绿松石龙……
有“超级国宝”之称的二里头绿松石龙
有“超级国宝”之称的二里头绿松石龙。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史前遗址上,发掘出土的艺术遗存更是星光熠熠,这些“高颜值”担当的史前艺术相互影响、借鉴融合,为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发展奠定了深根厚脉。

安徽双墩遗址出土7300年前的陶塑人面
安徽双墩遗址出土7300年前的陶塑人面。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一只距今1.35万年的“漂亮小鸟”

  2020年12月,“河南‘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件微型鸟雕像”入选美国考古学会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件微型鸟雕像距今1.35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雕塑,将中国艺术中鸟类的表现提前了8000多年,成为继出土8万至10万年前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及大量精美细石器之后,该遗址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许昌人”遗址出土距今1.35万年微型鸟雕像。
“许昌人”遗址出土距今1.35万年微型鸟雕像。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说,微型鸟雕小巧玲珑、造型生动,反映了古人类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对自然形象的细致观察与高度模仿、创作能力。

  他认为,这是一项有关远古人类技术、思维和审美追求的重要考古发现,对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审美和意念表达能力,以及区域间人类群体的迁徙与交流等非常重要。

  据了解,微型鸟雕以均匀烧烤过的鹿角为材料,用细石器中的雕刻器精致雕刻而成,雕刻艺术高超,手法精湛,鸟身线条简洁流畅,形态完美,静中富有动感。翅膀部位刻线寓意羽毛,非常细致,栩栩如生。它身长2.1厘米、高1.2厘米、厚0.6厘米,保存十分完整,局部显示清晰的雕刻痕迹。

  微型鸟雕化石发掘者、考古学家李占扬研究员称,雕刻鸟的足部前后两端刻有对称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如果将鸟放置于平整的面上,可以平稳站立且能让它转动,说明当时人类已熟练掌握重心平衡的原理。

  白陶艺术的“震撼美”:抽象的元素、时尚的表达

  “‘许昌人’微型鸟雕化石透露的信息,带给我们许多遐想,这化石级的不朽艺术作品,一定开始引领艺术潮的行进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王仁湘指出,艺术在史前是信仰飘扬的旗帜,中国先民在史前时代就造出神,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神的形象。

王仁湘研究员科普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考古发掘
王仁湘研究员科普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考古发掘。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他梳理说,中国史前造神运动可概括为白陶、彩陶和玉器三种艺术形式,推动形成三次艺术浪潮。“史前时代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记录了那个时代先人们的精神追求”。

  第一次艺术浪潮白陶,白陶发现虽比彩陶和玉器晚,但它本身存在的年代为8000年前,早于彩陶和玉器,主要在江南一线,集中发现在湖南。白陶有很多纹饰,不是用彩绘方式,而是用篦点压印方式来表现。

考古学家介绍湖南高庙白陶艺术图像
考古学家介绍湖南高庙白陶艺术图像。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白陶用篦点压印出来的图案,其震撼的美感“可以说美得无以复加,也神秘得无以复加”。白陶上的构图,“那么抽象的元素,那样时尚的表达,那么隐晦的意向,那么细腻的制作,这是意料之外的灵魂艺术”。

  第二次艺术浪潮彩陶距今约7000到5000年,中国首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就是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彩陶激起的浪潮,将仰韶文化典型代表庙底沟文化彩陶传统与精神文化传播到更广大地方,这表明一种文化认同,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一种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出土精美彩陶器物展示。
出土精美彩陶器物展示。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孙自法 摄

  庙底沟文化彩陶有一种巨大的扩散力,“它让我们清楚感受到中国史前出现一次规模强大的艺术浪潮,浪潮的内动力是彩陶文化自身的感召力”。这个传播是一种文化趋同的过程,彩陶不仅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并超越了历史和地域,使得古今的传统一脉相承,“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图案图形,都可以在彩陶里找到源头”。

出土精美彩陶器物展示介绍
出土精美彩陶器物展示介绍。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第三次艺术浪潮玉器距今约5500至4000年,重点是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的玉璧、玉琮和玉钺三大件,其源头可能能追溯到距今7000-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

兴隆洼文化玉器展示。
兴隆洼文化玉器展示。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良渚玉器刻工精致至极,其“琮王”上“神徽”图案线条密度达到1厘米宽要刻20多根线条,形象而言即在指纹两条线之间再刻一条线,难度可想而知。“良渚人玉器微刻实际就是精细当中见精神,也许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条精巧的通神之路,他就要一刀一刀、一遍一遍地刻,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刻,不仅仅是技术,关键还有精神”。

  王仁湘指出,史前玉器微刻、白陶和彩陶艺术制作的“高颜值”,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为什么我们现在仿彩陶、仿玉器,它没有那神韵,因为你的心里就没有他心里的那个目标,你入不了那个神,所以造不出、做不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本文责编: 未网小学白国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