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针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容不足、作文易写成“新八股”等语文学习的问题,市教委提出了改革措施。今后,小学和初中语文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中高考语文考试中将增大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不仅在北京,全国多地的语文教改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分量加重,从庙堂到民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小学语文改革迎来了近些年来最好的契机。不过,多年来重理轻文、重英语轻母语的现象能否为之改观,语文复兴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对此人们还持谨慎乐观态度。
国学内容要走进孩子心里
“在我们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向记者透露,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如获通过,这批教材将于明年9月开学进入学校课堂。
除了语文版的语文教材,多家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都在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文化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步走进课本,不过,在教材里增加国学比重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国学能否真正融入学生内心?恐怕还需要教材与教学理念的双重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林彦发现,唐宋研究方向的专业背景一点都无助于她对孩子的语文辅导。刚上初一的儿子没有继承她对古代文化的天然热爱,反而在刚刚接触古文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感。
儿子开始学习《智子疑邻》、《愚公移山》,回家后面对作业直呼头疼,“宾语前置,倒装……怎么古人都不好好写作文,非要漏个字,说话顺序颠三倒四!”
这两篇古文浅显生动,并不难懂,林彦发现,孩子对其有抵触心理,症结在于不管是延伸阅读、作业,还是老师讲解,对于古文的解读过于僵化,纠结于字义、句式、句法等知识点,忽视了古文的韵律、文字之美。
“现在的古文教学让孩子感觉不到快乐和满足,国学经典就只能停留在孩子的内心之外,无法根植于其基因之中。”林彦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对于上层建筑对于国学进教材、课外阅读书籍的热心推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对学习古诗、古文的热情却没有随之高涨,尤其是不少孩子一谈古文,就感觉过于晦涩,缺少趣味,有恐惧心理。
作为有着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北京一所高校附中任教的苗莹对记者讲到,国学知识回归语文教材是好事,但这件好事如何落实好却要另当别话。她谈到,去多个地方的中学听课,发现当前的古文教学,教师重字词、重语法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缺少对古文的整体感知、缺少理解和品析,难以获得任何美的享受和感悟,觉得学习古诗文就是背诵和记忆知识点,这就势必会打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从而造成对于古文恐惧的心态。”
可见,增加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比重的做法值得赞扬,但这样并不等于完成国学教育的目的。国学比重增加,考验的除了学生,更有老师。如何让学习古文变成一件学生的乐事,考验着老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