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两会遇上元宵节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3月5日,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开幕的日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等。这些关键词,无不点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两会遇上佳节,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话题迅速升温,在会内会外引发热议。
源
传统文化基因在生活中发酵
元宵节前夕,政协文艺界别的讨论会很“热闹”。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这番话引起了中国曲协主席姜昆委员的兴趣。姜昆委员一直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这已是他第三年带来相关提案。对这份提案,更多的委员“七嘴八舌”、为他出谋划策。
“元宵节和重阳节应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样能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也是彰显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让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两会期间,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礼慧委员关于“元宵节、重阳节放假”的建议,也迅速成为热门。不少人都对此表示了赞同和支持,成都市新津县邓双学校教师高慧兰说,元宵节隐含了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观念,增加假日可以让我们常回家看看、更好地享受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不仅是元宵、重阳,春节、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认为,传统节日的受追捧源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复苏。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更加理智和冷静地寻找社会发展真实价值的表现,说明了我们民族在文化追求上的觉醒。
最近几年,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都为传统文化的复苏加温。从2014年到2016年,中央财政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国家专项补助非遗保护利用……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从传统节日的受重视到非遗热的兴起,从博物馆衍生品的热卖到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都表明传统文化正扬起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