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农历马年闰九月,这只是一种记时的方法,要说清闰月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历法谈起。
农历是阴阳合历
农历,是用中华民族古代历法排列日、月、年并提供有关数据的历书,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每到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予文武群臣。因为是皇帝颁发的,所以,人们就把历书叫“皇历”。
古时候,历法很不统一,各个国家、民族、部落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历法。由于制法的依据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历法:以月亮变化规律制定的历法,叫阴历;以太阳变化规律制定的历法,叫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既不是纯阴历,又不是纯阳历,而是一种非常科学的阴阳历;它的历史久远,并经过了历代的使用、修改、充实而逐步完善。
远古时代的人类是按照太阳的升落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即文献中所记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候,就是白天干活,晚上睡觉,人们把一昼夜当作一“日”。于是,“日”就成为最初的时间单位。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简单的时间单位“日”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发现,天上的月亮有圆缺变化的规律,于是,就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把“月”定为一个较长的时间单位。
我国古代文献《尚书》中记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在我国上古时,一年的长度就定为366天了。后来到《周髀算经》时,又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记载:“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岁终也。”就是说,在连续4年的观测中,有3年的长度为365天,而有1年的长度为366天;因此,平均起来,年的长度就为365又1/4天。“年”的主要概念建立以后,使人类在记时方面跃进决定性的一步,在“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更长的时间单位“年”。
至此,制定历法的基本要素“年、月、日”均已齐备。我国民族历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