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古琴】
中原大地生动热烈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几千年连续无间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成就了许多流芳千古的琴学大家。也许,他们学琴、抚琴的故事能给今人带来一些启发与借鉴。
相传伏羲造琴
古琴相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众乐之神——伏羲所造。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一日,伏羲坐在方坛上,听了八方的风声气,就制定了音律。为了和谐八音,使它们互相和合,就想得到一样能够律吕完备的乐器。于是自己动手,砍伐山上孤生独长的梧桐树,按阴阳大道,制作了一种古雅的乐器,就给它起名为琴,这款琴就叫“伏羲式”。
孔子潜心学琴
祖籍河南夏邑(古时称“栗”)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精通音乐方面的诸多技艺,还把音乐纳入他的教育体系。
孔子随师襄子学琴,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苦苦练习数日,师襄子说:“可以益矣!”意思是说弹得可以了。孔子却摇摇头:“我已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也。”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习其数,可以了。”孔子说:“丘未得其志也。”仍苦练不辍。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认为孔子所弹琴曲“已习其志”。但孔子反复体会琴曲的内涵,钻研技巧,直到文王的形象在琴曲中跃然而出,方始罢休。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师襄子。
蔡邕巧遇焦尾
东汉蔡邕,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博学多才,年轻时就以善弹琴而知名。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大琴家、大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斫琴名家。他制作的焦尾琴列入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余三架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相传焦尾琴的制作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蔡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起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故时人名曰焦尾。”就是这张琴的缘故,古人遂把琴尾称作“焦尾”。于是焦尾就成为古琴琴尾的专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是一位琴家大师。据史料记载,蔡文姬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地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赵佶微服听琴
宋朝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现存的两宋古琴佳器较多。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
史书记载,赵佶常常微服去李师师家听琴。“师师乃起,解玄绢褐袄,衣轻绨,倦右袂,援壁间琴,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捻,流韵淡远,帝不觉为之倾耳。帝赐师师偶坐,命鼓所赐蛇跗琴,为弄《梅花三叠》,帝衔杯饮听,称善者再。”从这些宋人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中州派具有代表性的两首名曲《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早在北宋时就已十分流行。
其实在历史上,河南出现过的琴家高手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有琴论专著《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明嘉靖年间的大学士丁钲著有琴谱八卷,清乾隆三十一年的崔应阶自认他和他的琴师是中州派。清人王坦《琴旨支派辨异》记载了中州派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到了清末还有很多“中州派”的古琴家活跃在琴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