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小学课堂】
记得开学初,校长讲话的PPT中放了一张关于所谓“平等”实则忽略个体差异的照片。看着那个站在一群魁梧身材背后的矮小背影,我心中好一阵酸痛。还好,我们的融合课程目标就是践行“全人”教育,让孩子真正享受教育的平等、公正!
孩子来到教室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座位的安排问题。曾记得,开学第一天,就有家长打电话谈孩子的视力及座位问题。对此,我没有做任何承诺。
我努力做到:每周左右、前后的座轮换位,两周对角换一次,每月自主选择一次!我没有和孩子和家长讲任何原因。可是,当我在微信中看到孙可欣家长的这些话时,我也很震撼:“开学几周,每周换个同桌,孩子们可以更快地彼此熟悉。我的身边曾经有你,我的身旁即将是谁?期待中……这都要感谢老师的巧妙安排啊!”
我给家长留言:“除了彼此熟悉得快,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你猜猜,猜对了有奖!”
家长回复:“好难啊!求答案啊……”
我回复:“孩子实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就要学会和各种性格的人相处!我们的班级就是个小社会哦!”
可欣妈妈:“不可思议!这就是教育?”
很多老师都会在斟酌之后,把爱说话的孩子分开,我不这样。我觉得孩子要和各种人相处,不要为了课堂上一时的“安静”从启蒙教育就给孩子们分了“窝儿”,化了“圈子”。这就是教育的悲哀!其实教育真的不仅是教会学到什么知识,也不是进行几番说教。真正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育在每时每刻,每一个巧妙的安排中。全人教育——做最好的我!更是如此。每周爱心座位、和谐座位的左右换、前后滚动实现了座位的平等,但是怎样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公正呢?个头小的、视力弱的、确实在一起就要打闹互相影响的……这种种现象难道就被这所谓的每个孩的座位平等而掩盖了吗?教育是平等、公正的,我们要全方位践行。
于是,我们设立了“爱心座位”“和谐座位”。
“爱心座位”,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设置的。比如赵宣淇因为用眼不当,出现弱视现象。这几天散瞳,真的是不能前后轮换向后调。他就可以在调换座位后,申请需要爱心帮助、做爱心座位。由他自己选择能看清的位置,并且自己和那个座位的主人协商。这是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对方产生了帮助别人是幸福的感受。这不就是友善的表现吗?同时,又不违背公平、公正。
“和谐座位”是我们的课堂秩序是上好课的保障。如果有人上课聊天,那是很容易“传染”的,能让课堂顷刻间变“菜市场”。为了保护好孩子们的自尊心,不给任何一个孩子贴上上课随便讲话,不专心听讲的“标签”。每每换好座位后,立刻让孩子自己或同学间审视一下看看自己和同桌,或者是其他人的座位是不是能做到安静、和谐、共促成长?如果不能,怎样更和谐?这时同学间就会自荐、他荐,申请“和谐座位”。
一天晚上,我接到了带这个班级以来第一个让我欲哭无泪的电话——我将“葵园小讲堂”的照片全景发给了家长微信平台后,马上就收到一条回复:“老师,我们家孩子坐在哪呀?”我第一意识就是可能没有她家孩子“特写”而“苦恼”。我马上安慰:“顾全体、每个人都会有特写,只是不一定在本次活动。再有,今天手机没电,插着电源照了些全景……”原以为事件就此而止,晚饭间又接到了家长电话,听着火气很足说:孩子坐最后一桌看不见,举手老师都不叫孩子发言,所以什么都学不会……当我介绍到“爱心座位、和谐座位”这些事时,电话的那一边沉默了,我原以为我的座位安排能让家长“消气儿”。
谁知,电话对面传来:“于老师,我们家孩子就像我一样不善于表达,所以没说……”
完了,完了……我的“漏洞”又被家长抓个正着。是啊,小孩的不善言谈现象存在啊。尤其是刚上学的孩子内向,又不认识几个小朋友。我很自责我的自以为是,走进孩子心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
于是,我决定再设“悄悄座位”。也就是:你对自己现在的座位有困难时,不敢在全班面前提出请求或者羞于开口,这时,你可以自己私下里和自己想坐的位置那位同学悄悄商量换座位,可以不让任何人知道,老师也不例外。我们的“悄悄座位”就这样诞生了。
在和孩子们聊天时,我居然发现他们喜欢老师的座位,觉得特“高、大、上”。于是,我们班又出现了“首席座位”,这是和孩子的各项评比挂钩的。每周小金钻嘴的获得者,将成为“首席教师座位”。
“小小座位育全人”的活动,就这样在一九班中实践、探索、反思、总结、改进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