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各方热议传统文化进课堂
各方热议传统文化进课堂
来源: 大连日报    2024-09-30 11:13:29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国内首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9月出版,同时有关方面已着手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

 

  【图语:传统文化进校园】

  国内首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9月出版,同时有关方面已着手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新闻一出,热议不断:考传统文化能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还是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将传统文化变成应试教育牺牲品——

  别让传统文化被应试教育“绑架”

  孟德夫(媒体评论员)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负责人近日披露,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这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高中部分。全套教材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课题组表示,目前在研发高中传统文化教材的同时,就已开展了另一个重点子课题研究,即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研究。

  看到这则新闻,内心亦喜亦忧。喜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终于引起教育部门重视,传统文化进入了课堂。忧的是,传统文化可能成为高考的新考点,不知又会有多少孩子为了考试而整天“之乎者也”地死背古文,传统文化被应试教育“绑架”,成了学生“增负”的新砝码。

  本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众人翘首以盼的,目的当然是传承民族文化,塑造美好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宝藏,凝聚着无数先人智慧、思想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可以传承中华文明,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孩子,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质、修身养性、构建优秀人格。这正是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初衷。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的课题,并被纳入了“十二五”规划。然而,传统文化通识教材还未出世,有关方面便放出研究考试模式的风来,实为不妥。该项目组负责人还分析说,高考改革的几个信号均指向传统文化,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降分后其所降分数分给了语文,而且还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就是将分数转移给所增加的“传统文化考试内容”部分。这让人好生纳闷,传统文化进课堂到底是应该归入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语文教育?本来应该入脑入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应试教育体制下死板试卷的一部分,是不是应试教育“绑架”了传统文化教育?该项目组负责人还提出,应该在高考中出现楹联对仗和指定命题的诗词歌赋创作,以强化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效用。这是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课堂初衷的误解?本来是用以塑造美好心灵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变为应试教育试卷上的诗词歌赋创作,这是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所以说,传统文化进课堂,考还是不考?怎么考?考什么?这不是简单的教育手段运用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中华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和弘扬的大问题。简单地复古读古,不能达到传统文化进课堂润心灵的作用;机械地加大传统文化在高考试卷上的分量,更与提升道德品质、构建优秀人格的教育目的相左。传统文化进课堂,好!如果能远离应试教育的窠臼,真正成为心灵和人格成长的基因和营养被吸收,更好!

  传统文化必将成为高考的新考点

  柳荫(媒体评论员)

  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即将面世,这不啻为教育界带来一丝清凉之风,亦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正能量。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圣贤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哲理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道德启蒙,使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文素养、性格养成,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据了解,“国学基本教材”丛书共20种24册,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精解》、《孟子精解》、《大学中庸》、《礼记选读》、《诸子文选》、《楚辞选读》、《史记选读》、《唐诗选读》、《宋词选读》等国学启蒙读物、先秦诸子经典及文史典籍纳入其中。这些国学经典教材影响了千百年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对于塑造民族性格和心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先辈那里,即使文化水平较低、不识几个字的人,也都会吟诵一些,也都懂得其中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史无前例的“文革”却将这些国学经典教材浩劫一空,“香花”变成了“毒草”,令人痛心,实属可悲。

  而现在,在整个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不仅在中国台湾等地,就是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被推崇有加。据国家“汉办”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世界已经有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其中,美国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最多,共97所。如果我们不加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岂不为世人所嗤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让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活起来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国学经典进入课堂。据《长沙晚报》报道,长沙市几乎100%的中小学生家长都支持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际上,近年来,湖北、重庆、浙江、山东、河南等地中小学已经试点推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日前,国内有30所中学的高中生用上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国学教材。

  当然,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要让国学进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青少年和儿童的脑和心,最重要的是要将传统文化作为高考的新考点。而根据北京市教委去年发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及今年公布的中高考考试说明等,均显示传统文化作为考试内容已成必然。

  强拉硬拽

  吴之如画

  传统文化教育应与时俱进

  付潇深(新闻工作者)

  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进入课堂,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如何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考试,却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方针来对待。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古,死记硬背的词句功夫,肯定于事无补。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宝藏,凝聚着历代先人的智慧和思想,储存了许多劝人为善、教人处事的生活哲理,有很多正能量。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其中也必定存在一些不适应今天社会的糟粕。任何思想和理论都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育者要把握与时俱进的思想方针,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甄别良莠,帮助受教育者把握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吸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践行。在全世界各种文化不断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让思想活跃、深受自由平等现代文明意识滋养的年轻学生既能引以为荣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兼收并蓄地借助各种先进文化的力量不断前行,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有意义。

  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考试的教育环节,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试方式更要与时俱进。不走心不入脑的死记硬背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只为博得分数的应试心理更无助于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提出的在高考中应该出现楹联对仗和指定命题的诗词歌赋创作的想法令人担忧。时代不同了,今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竟然还要考诗词歌赋的创作,有些走偏了路的感觉。太过拘泥于形式,必定会影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甚者,张先生还提出,适当借鉴科举考试的考查方式,在高考语文中考政论或申论形式的传统文化论述题。我觉得不妥。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还要考“八股”呢?

  考诗词楹联不是复古

  青青(教育工作者)

  经过众人努力,“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终于把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编纂完毕,将于今年9月出版,金秋可以走进课堂。高一将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其中,《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另外三册则是按主题归类讲解。令人振奋的是,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从高中才开始的,而是贯穿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全套教材被称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

  详述这套教材的内容,是因为近期对于传统文化进课堂以后,要不要考试、怎么考的问题成了热门话题,许多学生家长担心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更有人批评课题组负责人提出的“今后可能还会考诗词楹联写作”是复古。而我觉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内容和进程来看,高考中考一些诗词楹联写作既有意义也有可能,并不是复古。

  教育行为离不开一定的强制性,传统文化进课堂如果抛开考试环节,必定会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应景行为,发一百套阅读教材不如用一套考卷。有考试才会有更多人用心学,如果都当作课外读物去浏览,传统文化进课堂就会成为一片浮云。

  而要考试,就不能仅仅考几句经典诗文的死记硬背。我很同意课题组负责人的观点,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语文教学,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诗词背诵等传统考试形式来处理,而应该让学生把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吸收和消化,形成母体文化的基因,贯穿到思维方式和日常言行中。考诗词楹联或者考政论或申论形式的传统文化论述题,就能避免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有利于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理解和独立思维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让从小学就开始的传统文化教育一以贯之,化为实际能力。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