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4月7日,通州东方小学,学生在上国学课,诵读《声律启蒙》】
无论是去年的北京课改方案,还是今年的北京中高考考试说明,都释放出重视国学教育的信号:语文课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中高考试题中也将有所体现,增题量,增分值。
国学好,国学热,国学怎么学?
这是学者张健十多年来一直研究的,他带领的课题组研发出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程》(简称“实验教材”),贯穿幼儿到成人阶段。目前,这套教材正在北京通州、大兴等试验区试用。
但每周一次课,每次一课时的诵读,仅能实现正音正读,却难以实现“浸润”国学经典的终极育人目标,这不仅是张健,也是北京教育研究院通州分院副院长苏金良的共同困扰。
语文课本的传统文化篇章零零散散,“实验教材”仅是选修读物,因未过试验期,距大范围推广,其路漫漫。而一拨拨长起的孩子何时能尽快获益?
通州试点
“三步六正”读古文
执教多年,听惯了童音琅琅读书声的六年级语文老师孙贺此前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被孩子们的朗诵声感动。
“你不知道正音正读后,孩子们朗读出的古文多美。”她用“绕梁三日”形容,即使为了一堂古文阅读课,她每次都要按着“实验教材”专门备课、对着古汉语辞典一字字正音,研究发音方法。
4月5日,通州区东方小学五年级某班的国学诵读课堂上,孙贺一遍遍向学生们强调字正腔圆、气沉丹田等要求。
课上,学生们只需跟着老师完成不同花样的朗诵—看字朗读、配乐朗诵、按旋律吟唱、拍手换节奏朗诵……40分钟后,当堂讲授的《七阳》,一首76字讲授对仗的语文,孩子们已能脱稿背出。
“高对下,短对长,鸟语对花香……”孙贺提示孩子们,此文以“ang”为韵,应注意气息连贯,绵延不绝之感。
女生周鑫淼一边读,一边用手横比竖划读音的平仄变化。一年级起,她就开始接触这样的国学阅读课,从懵懂过渡到领会,“古文中除了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也是校长何永彤的愿望,“让孩子们在平长仄短中,传承古典文化精髓”,他自2009年引入“实验教材”后,结合“三步六正”和“东方习字”教学法,从“正音、正义、正形”入手,力图以浸润方式,在每周的国学课上,为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打下基础,“比如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尊重家长的礼貌”。
六年过去,孩子们的成长让何永彤欣慰,这不仅体现在各类国学诵读比赛中斩获的奖项,还有作文中的古诗词,“到了春天,就知道写‘润物细无声’。”
“实验教材”
在京试点已有6年
东方小学所用的“实验教材”,来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联合科研项目。
张健及其所在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是这两个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对传统文化进课堂和教材研发工作,他们已坚持十多年。
现在这套教材已走进通州51所中小学,作为校本课程,孩子们每周有一节课在学国学。
他们在用的教材是经过修订后的地方定制版,6年前推出的全国实验版,后来依据25个地区的民俗特色,“分裂”成不同的地方定制版。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副院长苏金良是该套教材引入的积极支持者,甚至参与了北京版教材的编写修订。
他认为现在教育体系中,对国学经典的传承已断层,“不成体系”,无法让学生接受完整的传统文化熏陶,而“实验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读本,恰能弥补。
“语文是工具性的”,苏金良认为应区分语文教学和国学教学的功能,前者的授课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字词章句;后者重在熏陶培养,是对人本质的教育,“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因为《论语》、《三字经》等国学诵读内容中,暗涵的中国传统伦理,是能够植入基因的人格教育。
他的理念与张健不谋而合,这套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乃至成人教育的国学读本,体系中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并根据不同学生年龄段设置教学目标。
张健介绍,在这套教材中,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涉及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初中阶段安排了《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接触到儒家经典以外的优秀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需更为深入学习儒家、道家等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