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蜀光中学】
我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书院传统绵延不断,为保持各地文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川省会成都市便有对清末民初社会影响巨大的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以川南地区而言,则有乐山九峰书院及复性书院,泸州鹤山书院及川南书院,内江花萼书院及资州艺风书院,宜宾蟠龙书院及翠屏书院,富顺江阳书院及荣县凤鸣书院等等,极大推动了当地的教化启蒙。
近代以来,书院日废,学堂渐兴,吾乡自贡顺因时势,在地方士绅的捐资支持下,于1924年在自流井井神庙设立“自贡私立初级中学校”,1934年迁至东兴寺炳文书院旧址继续办学,更名为“私立蜀光初级中学”,1938年张伯苓先生接办以后,在伍家坝扩建新校区,再名为“私立蜀光中学”。
“接办蜀光”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自贡盐务管理官员敏锐洞察到时代所向,缪秋杰以其个人声望礼请南开学校创始人之一的张伯苓先生入川考察,接办蜀光中学以传延本地文化,促进四川盐区建设,并培养人才推进大后方城市的发展。这是自贡近代史上重要的教育决策,影响改变了自贡文化的进程,有助自贡城市的新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许多青年学子的人生。
为考察蜀光中学建校以来的校园情况,2015年返乡之际,再次往赴自贡市区探访,分为自贡新街原井神庙旧址、东兴寺小学旧址、伍家坝蜀光中学现址。其中前两处系蜀光中学的渊源之地,故一并作为人文遗址寻访,以展示其绵延兴办历程。
20世纪末自流井新街正街基本尚存,十字口大桥繁盛一时。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在自贡实习期间,宿于正街某处,所居之地建筑古朴,雕栏精美,当为某会馆,但对新街原自流井政府所在地井神庙却是了无印象,此处供奉有自贡井神梅泽,原在富顺县城,后因自流井盐场兴盛而迁祀。从1924年开始成为自贡初级中学的最初校址,从此开启自贡新式教育的历史,当年选择在井神庙办学或许正是某种因缘所致,自贡由盐而生,其传承文教则以盐业纪念地方式凸现,可见办学人物识见不凡。遗憾的是21世纪初因修某假日广场商城全面改造,整个新街正街都已无存,今至十字口一带,唯见两栋本世纪初风格的商业建筑,已是了无生气,唯有釜溪流水仍在蜿蜒无声地缓缓流动。
又赴东兴寺小学,之前听闻东兴寺片区正在大面积改造,不知学校是否尚存,此地原为自流井炳文书院,厚黑教主李宗吾,一代报人雷铁厓都在此读书成长。即至东兴寺,往水涯居方向一路探询,路人皆知东兴寺小学所在地,却云今为塘坎上分校,难怪在地图上寻找不得,附近基本拆完,校内建筑仍存不少,但铁门紧锁无法入内。于是绕至左侧,从一片废墟中进入校园,未见有任何老房子,再蹚入草丛到教学楼后面探望,猛然间看到一棵苍劲老树位于堡坎之上,树枝茂密,如同一个绿巨人般屹立于此,再走近,判断或为当年炳文书院的树木乎?旁边还有口密封水井,或许也是当年之物,古树长势壮实,需两到三人才能围抱,树从与人齐腰处分开两枝,插向天空,抚之如诉旧年掌故,令人感慨万分。从另侧折返回望之际,甚觉沉郁之感逼面而来,令人若有所悟,能寻得残存老树也是此行之重要收获。蜀光中学在东兴寺校址办学近5年,其间还有王氏家祠分校办学地,由于地方窄小,设备简陋,生源缺乏,不适合学校发展,即后在釜溪河对岸的伍家坝重新选址,从而迎来蜀光校史的崭新篇章。
今日若去蜀光中学校园,有数趟公交车可抵达,设有蜀光中学站,候车亭印有蜀光校徽,俨然成为一种交通文化的标识物,过去到蜀光中学可走五十梯经伍家坝那条小路,后来自贡鸿化厂修了索桥,从东兴寺方向就过索桥到校,现在此桥已封闭不用,当年曾经有多少学子将青春印记穿行于索桥两端,最终走出各自不同的运命与行识。
回想起来,我去过蜀光校园大约两次,一次是在富台山蜀光分校补习期间,去校园看望彼时正读高中的三弟,当时便觉风景优美,地势极宽。后来高考被某校录取,又去蜀光校内家属区致谢班主任,此后几未再至。寓京时期到有缘与蜀光中学北京校友会多有往来,参与各种活动,撰写多篇文稿。近年还陆续拜访过天津南开中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不入天津南开中学校园就可从外面看到老建筑,墙上有文字说明,挂着“天津历史建筑风貌”的统一匾牌,传递出人文深厚的讯息。在重庆南开中学校内可见张伯苓立像、复建礼堂及旁边一座重庆大轰炸后幸存的旧平房等多处设施。自贡蜀光中学今日保存下来的风物也多有南开印记,以示意作为南开系列的教育特征,比如校训校歌校徽校色等都基本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