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课改:区域教育的幸福立场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课改:区域教育的幸福立场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8-10 13:47: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这场改革以幸福为出发点,也以幸福为归宿。幸福是他们的课改立场,也是他们的教育立场。课改就是让课堂幸福转身,让教育幸福转身。

【图语:郑州经济开发区】

  郑州经开区虽偏居一隅,却主动谋变,推动一场相信人、唤醒人、促进人、成就人的改革。这场改革以幸福为出发点,也以幸福为归宿。幸福是他们的课改立场,也是他们的教育立场。

  本期我们从“幸福”出发,从12版至16版,以媒体、教育主政者、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的视角,呈现一个区域“幸福教育”的实践。

  在朝凤路小学有一间“教师休闲吧”,那是全校最“豪华”的地方;

  在耿庄小学有一间“梦想教室”,那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

  在营岗小学的教学楼上,十多个燕子窝与人和谐相处,那是学生最最诗意的牵挂;

  在列子小学,孩子们有“每月一事”课程,那是师生们一起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

  这是采访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学校后,定格在记忆里的教育缩影。好学校的样子就是这种让人能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幸福样子。

  而幸福教育的样子,这个历久而弥新的主题,可能永远无法测量,也很难清晰而完整地想象。但你走进郑州经开区,走近这里的教育人,会发现幸福在不经意间就可以看见——那是一种状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逻辑。

  郑州经开区虽偏居一隅,却主动谋变,推动一场相信人、唤醒人、促进人、成就人的改革。这场改革以幸福为出发点,也以幸福为归宿。幸福是他们的课改立场,也是他们的教育立场。

  让每一个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已成为经开区课改达成的重要共识。作为区域课改的总设计师,教文体局局长唐保华说:“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不能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幸福,也不能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牺牲教师的幸福。课改就是让课堂幸福转身,让教育幸福转身。”

  把幸福种在课堂上

  “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的课堂变了,上课的方式从以往的老师讲变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再点拨。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以我们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吧。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尽管它还需要不断改进。”这是郑州85中9年级学生李明明刚刚体验到幸福课堂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2014年9月,经开区教文体局正式创办了一本内部刊物——《幸福课堂》,这份薄薄的刊物见证了区域课改的整个过程。用幸福来定义课堂,有唐保华很深的用意。他在创刊词中曾专门论述了为什么要推动这场以课堂为切入点的改革。他说,“知识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是对学生生命成长不负责任的课堂,幸福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改革就是要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完善生命成长和人格养成。

  查阅经开区课改的相关材料会发现,以人为本、幸福、唤醒、生命等成为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采访中,分管教学工作的副局长戴红燕说:“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关注‘我给’,而要关注‘他要’,不要关注学到了什么,而要关注获得了多少机会,通过教师的教育,让孩子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生活、学习。”以此为背景,经开区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尽管这些美好的愿景从文件到课堂要有漫长的路要走。

  在区域课改推动上,经开区教文体局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并且有具体的推进策略作保障,但就一线学校的课改实践而言,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课改成为其显性的特点。在幸福课堂的核心理念指导下,不少学校自发建构了校本化的课堂特色。

  朝凤路小学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建构起独特的课堂文化,主要体现在“三立”,即“立标、立问、立展”。在校长褚玉红看来,教育的核心目的是“立人”,“立人”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所学校的风貌。所以,“三立”课堂中的“立标”,即课堂学习要有目标,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立问”,即“学贵知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我要问、我会问”的质疑精神;“立展”,即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实践中敢于展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反复实践探索,“郑州85中版”的三贴近幸福课堂应运而生,其中“教法适合学生、语言迎合学生、作业锻炼学生、评价鼓励学生、互动尊重学生、辅导温暖学生”的六生要求,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熟练引用初中生题材的电视剧和流行书中的语句授课,用网络流行语与学生交流,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即将搬入新校区的六一小学,在学校的核心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框架下,他们提出了以“依-疑-议-移-异-忆”为教学路径,构建“易课堂”课堂学习模式。

  唐保华认为,课改不能绕开教学质量的提升,任何时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则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

  区教研室的本土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幸福课堂的推进。教研室主任张智慧始终坚持从细处做起,要求教研员通过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做选题,开展扎实、具体、有效的研究,真正做到教中研,做中研,研中教,研中做,帮助、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践,针对自身的教学困惑和疑难问题,寻找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主题,力争做到研究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科研引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在张智慧看来,学校是“教研的现场”,教学改革的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教研员不仅需要从书本中学习,而且需要从课堂和教师工作的具体经验中学习。

  提取幸福的方法

  向来低调而温和的局长唐保华谈到教师总是分外兴奋。他曾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教师的工作很清苦,工资又不高,如果仅从这些方面看,教师很难有幸福的体验。但经开区教师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主要原因在于生活中多了一份理解,工作上多了一份支持,个人专业方面能得到较好较快地成长。

  幸福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倘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感觉不到幸福,学生在学习中就不会感受到幸福。而幸福是有方法的,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提取。

  4月的一天,六一小学的全体教师开展了一次有创意的活动,利用“三重赞美法”来赞美他人,在副校长吴耀辉的主持下,活动准时开始,三人一个小组,互相说说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经验,然后以“三重赞美法”来赞美别人。三重赞美的第一重包含三步,第一步惊奇地赞叹:“哇”“多可爱的故事呀”“真是太难忘了”;第二步感叹不容易做到:“这真的不容易做到啊”“许多人都会觉得很难办呢”“我非得说,我自己肯定做不到这样”;第三步请求解释:“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从哪弄来的这个好点子?”。第二重是分享者把成绩归于别人:“实话实说,我是从……那里得到的这个点子”“要是没有……这件事我根本做不到”。第三重是把功劳返还给讲故事的人:“少来了,别谦虚了,其实就是你很厉害了”“好吧,你得到了一些帮助,但说到底还是你自己的努力啊!”

  整个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开怀大笑,完全放松了自己,都沉浸在喜悦、成功之中。活动的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说说“三重赞美”给自己带来的感悟。校长王超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稍胖一点的教师说:“虽然我没有瘦,但是我仍然愿意听到别人说我瘦了。”这就是赞美的力量,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通过这个活动,赞美在六一小学成了一种习惯,同事之间的赞美、教师对学生的赞美,甚至还延伸到了夫妻之间、父子、母子之间的赞美。“大家都明白了,欣赏别人、赞美别人是一门艺术,当你真诚地去赞美别人,别人感受到你赞美的力量,就会有一个好心情,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同时,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能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看待问题。”王超说。

  “三重赞美”并非六一小学的原创,而是受启发于芬兰教育专家本·富尔曼的“儿童技能教养法”中的一个策略。

  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基本理念是:孩子实际上并没有问题,只是还没有学会某些技能,即可以把大部分的儿童问题,例如懒床、拖沓、恐惧,以及睡眠、饮食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不足,都视为是有待学习的技能。只要学会某些方面的技能,孩子就能克服相关的问题,这种技能的学习要在游戏和实践中进行。5月12日,教文体局邀请本·富尔曼及其教育团队在全区举行了一次《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大型报告会。本·富尔曼系统解读了儿童技能教养法的内涵,用信任、尊重、理解、肯定、鼓励、欣赏开启孩子的心灵,陪伴孩子一起寻找学习有趣、有效的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慢慢地学会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帮助他人和自主处理矛盾。

  儿童技能教养法给经开区的课改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其在读懂学生、引导学生方面有了更具体、可操作的策略。

  朝凤路小学教师刘婷刚参加工作不久,但她一直记录着自己工作中的点滴感悟:班里那些“小淘气”虽然字迹潦草的作业令我感到忍无可忍,虽然有些孩子总是重复地犯着相同的错误,令我头疼万分,但我仍然努力地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因为我知道,没有欣赏,就没有教育。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而欣赏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如果说教育非要讲一个什么所谓妙招的话,爱算不上最好的招数,因为它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因为它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因为它带不来功名利禄。但是,我却要说,爱是所有教育手段中最有力量的武器!”耿庄小学教师常瑞娜用笔记录下的感悟,赢得了校长余新莉和同事的一致点赞。

  经开区外国语小学则通过教师的“每天五问”来发现幸福:今天我微笑了吗?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我和孩子谈心了吗?今天我和家长联系了吗?今天我做最好的自己了吗?校长史兆霞说,作为校长要追求的是“去除功利化”,要从“追求升学率”、“快餐式变现”的教育程式中走出来,还教育一份纯粹。如此,才能有一份超脱、一种幸福。

  用课程改造生活

  “今天,我第一次看到蚕宝宝,它们实在太小了,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以前我以为蚕宝宝生下来有大拇指那么大,现在才知道,原来蚕宝宝那么小。”这是经开区民族小学四年级学生赵永盛写的观察日记。

  民族小学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养蚕项目学习。一年前,校长郭小宾专门在校园里栽了一棵桑树,以便为蚕宝宝提供足够的食材。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蚕生长的过程,体会、感悟生命的轮回。学生从蚕的大小变化、颜色、生活习性等几个方面来观察,并写出观察体会,写出对人生的感悟。

  在人们的想象之外,经开区的学校还有一个庞大的“第三世界”群体,所谓“第三世界”,特指偏远的农村学校,但这些学校探索的特色课程却让人眼前一亮。

  营岗小学是一所能听见蛙鸣和燕声的农村小学。因为周边的村庄都已拆迁,通往学校竟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校长常淑英带有乡土味道的表达让人们对这里的教育产生了更丰富的联想。然而,你很难想象,10年前,她来这里上任的时候,面对的是一所“四无”学校,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没有课桌、没有课本,她是走街串巷才找回了100多名学生。你同样很难想象,如今这里依然简陋的校舍却发生了让人感动的教育。从孩子们玩泥巴的游戏里诞生的泥塑课程,成为全区校本课程的一大看点。

  对于一所缺资金、缺师资的农村学校而言,想开发一门特色课程会遭遇太多不可预知的难题。没钱买材料,他们就利用学校周边的粘土作为泥塑的材料,后来又发动教师去捞黄河泥。如今,在教文体局的支持下,他们有了设备齐全的泥塑教室,泥塑课程已经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表,每周一节泥塑课,每年开展一次综合性展示活动——泥巴玩乐会。泥塑课程的成果也受到了省市领导和媒体的关注。

  列子小学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的理念为指导,制定学校“每月一事”课程纲要。一月一主题的“每月一事”,让孩子过上了一种有主题的校园生活。比如: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3月,让我们播种希望,4月,让我们走进春天,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

  与农村学校不同,城区学校的课程更丰富、更立体。几年前,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经开区实验小学曾做过一次学生问卷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少学生表示:“我羡慕姚明,多么希望能像他一样在赛场上大展国人风采。”“我喜欢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神游信息世界。”“我喜欢英语。”“我想写一手漂亮的字!”“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逻辑推理高手。”这一调查后来成为学校关注孩子的兴趣需求,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开发可供多元选择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最值得关注的要数该校的足球课程了。作为郑州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的足球队曾一举夺得多项全省和全国大奖。自2008年起,学校将足球课列入课程计划,一至六年级每周设足球课,体育教师全面参与,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常识,掌握足球的基本技能。他们还将足球训练与各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与足球有关的主题活动:语文作文《我心目中的足球》、美术绘画《各种神态的踢球姿势》,培养学生热爱足球、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由此,学生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思维及判断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更多的学校也在行动。本着活动课程化的原则,朝凤路小学开展了每年一届的学生节。为期一个月的学生节不仅丰富了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身心,还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已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期待的校园盛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节日。

    课程点亮了孩子们的生活,也点亮了经开区的课改之旅。“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美国教育专家小威廉姆多尔的这句话,无疑是经开区教育人通向幸福教育姿态的最佳诠释。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