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深圳打造“国际大学城”为“创新之城”提供支撑
深圳打造“国际大学城”为“创新之城”提供支撑
来源: 新华网  2015-09-23 14:47: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626名大一新生来说,几天后的开学典礼注定是一次极其特别的经历,因为给他们讲“开学第一课”的,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亚利耶...

  【图语:香港中文大学】

  9月将至,中国的大学校园又迎来一批新生。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626名大一新生来说,几天后的开学典礼注定是一次极其特别的经历,因为给他们讲“开学第一课”的,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亚利耶·谢尔。

  身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荣誉教授,亚利耶·瓦谢尔将要面对的这批学生,来自内地22个省市16个民族,是这所新大学招收的第二批新生。这所由深圳市政府、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的大学,自从2014年4月获批开始招生以来,便力图成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在“开学第一课”之后,学生们就要开始适应英文授课为主的教学环境了。去年首批入校的304名学生,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去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等国外大学进行暑期交流,获得的学分得以承认。

  据学校校长徐扬生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开始就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学校;学校面向全球聘用一流师资,发扬香港中文大学中英双语教学、书院制特色和通识教育,希望能为内地包括珠三角地区培养一批有国际视野的、有社会担当的、新一代创新型专业人才。

  这是深圳这座35岁年轻城市转身为“国际大学城”的第一步尝试。作为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深圳因为在全球化制造业中的地位曾一直扮演“制造工厂”的角色。长久以来,这个全球的“制造工厂”只有一所深圳大学为高等教育“独撑门面”。而今的“创新之城”,不甘于在人才供给上仅依靠“孔雀东南飞”。

  201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医疗卫生、金融等重点支持领域建设一批特色学院。次年11月,深圳明确在龙岗区大运新城规划建设国际大学园,作为特色学院办学的集中建设区,命名为“深圳国际大学园”。作为曾经偏居深圳一隅的加工制造大区,龙岗区的变化是深圳的缩影。

  除了位居龙岗大运公园南侧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个区域还居中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等高校,以及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

  据介绍,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是由中俄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署的两国教育合作项目,由深圳政府、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于2014年8月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该校目前已接受教育部专家组批准抽检的现场考察评议,计划办学初期,在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文化和艺术,应用数学和信息技术等6个领域开设专业。

  而已签订合作备忘录的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则是深圳和吉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建校,拟开设生命科学、新能源和环境等学科。据了解,“深圳国际大学园”还将配套建设科研共享中心和“院士村”。其中,“院士村”1.89公顷,投资1.4亿元,将为40位院士提供生活居住配套。

  “深圳正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企业强强联合,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式、国际化、特色化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位负责人用“在国内外刮起了特色学院旋风”来形容深圳建设国际大学城的现象。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秦泗钊认为,高层次人才、高校、高端科研机构要在产学研中起到“发动机”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希望能够在支持深圳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的理工学院将通过建设实验室的方式发展智能制造。

  该校为此和企业联手共建“港中大(深圳)创新创业设计基地”,在机器人领域产学研支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由该校机器人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还获批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计划,已在航天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领域成功研制了30多个机器人和智能系统

  “深圳将通过国际大学园的高校聚集效应,将其打造成珠三角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训与国际交流的知识与智慧中枢,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说。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