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乡村学校】
媒体报道,近日,陕西一位家长反映,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因为“在教室说话”,被管理她的高年级同学“罚吃粉笔末”。无独有偶,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家孩子也遇到过此事。事发后校方解释称,该校是农村学校,多数孩子中午都在校吃营养餐,老师看管不过来,就让高年级的志愿者们帮忙看管低年级学生。
农村教育中师资捉襟见肘,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和看护力不从心时,有部分农村学校引入“协管模式”,即从高年级学生中选出部分志愿者来协助学校看管低年级学生,于是引发此次“罚吃粉笔末”事件。通过华商报记者的了解,此次“被罚”的3名小学生“只是用黑板擦在嘴上碰触,并未真的罚学生吃下粉笔末”,同时学校表示“以后我们会引导高年级孩子用正确方式管理小孩子”。在笔者看来,学校的这种回应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因为“用学生看管学生”这种“协管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模式漏洞和安全隐患,非常不可取。
小学生作为一个心智不成熟的群体,所谓“看管”更多的是看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安全”。而用心智同样不成熟的“高年级小学生”去看管“低年级学生”,这本身就意味着存在“安全风险”。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论的观点,一个心智完全不成熟的小学生,即使是所谓的“高年级学生”,依然处于“本我”阶段,“自我”意识淡薄,“超我”尚在形成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约束力非常有限,容易冲动,且对于道德和法律的“后果”没有清醒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学校口中所谓的“高年级学生”都是需要被看护的对象,他们根本不具备“看护”小孩子这种重要工作的能力。学校“假手”高年级学生看管低年级学生的“协管模式”,似乎能够缓解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实则是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引入“高年级学生”协同学校看管“低年级学生”这种模式,是很多农村小学的“无奈之举”,单纯地“叫停”并不能解决“安全看护”小孩子的问题,还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发力,统筹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进一步强化学校和相关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作者系兰州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