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苏州玉雕】
手艺,其实是民间的一种生活质量。任何时候你触摸它,都可以感受它的心跳和气场,哪怕它已经非常久远,哪怕它被遮蔽在日常生活的皱裥里,依然会有着绵长的呼吸。
手艺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它既是智性与灵性的呼唤,亦是水滴石穿的功夫。江南手艺者在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创造着美,也传承着“工匠精神”。
云锦·苏绣·蓝花布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写到王熙凤的衣着时,笔墨很是精当:“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段窄褙袄”。实际上,王熙凤褙袄的衣料,就是南京云锦。书中还多次写到宝玉、黛玉等人的衣饰,包括晴雯补的“孔雀裘”,那种绚烂的色彩、富贵的格调,也都是云锦的料子。曹雪芹的出生与成长,都在江宁织造府。其曾祖、祖父还先后执掌过江宁织造,主管南京丝织业,长达50多年。他写云锦,大概不需要“体验生活”,应该是信手拈来、烂熟于心。
称其为“云锦”,当然是因为色彩斑斓丰美,宛若九天云霞。古文献中,“玄色缎子”,就是南京云锦。玄色,既有浓、深、厚之意,也隐约包含奥妙、微妙之意。它大约起始于六朝时期,反正,江南的许多宝贝,要找源头,都绕不开六朝这个千帆竞发的起跑线。而云锦的鼎盛期,则在明清。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空前繁荣。工匠们从明初“工奴”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自由。晚明诗人吴梅村写过一首《望江南》,专门赞美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据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南京城里有丝织机3万余台,织工20余万人,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锦,是中国古代丝织物中代表最高水平的品种,老百姓是不敢染指的。中国古代,无论衣食住行,好东西都是为皇室准备的。皇室看上的东西,自然身价扶摇直上。你看康熙、乾隆的皇袍,那种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色彩,那种轻如蝉翼、柔光爽滑的质感,就是用一种“大花楼织机”织出来的云锦精品。为皇室准备的云锦图案,其配色与古代宫殿建筑的彩画装饰,基本一脉相承。龙的矫健奔腾,凤的飘逸潇洒,云彩的流动自如,海波的汹涌澎湃,缠枝花卉的优美流畅,皆能撷取入画。风格上或庄重、典丽,或明快、轩昂,都是给皇爷公主提气的。
“十指下的春风”,是对纤纤手指所创造的艺术妙境的咏叹。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春天的江南,陌上桑,那是一望无垠的田园诗篇。蚕,在农人眼里,是一种造福人类的灵物。在江南乡村,蚕娘是对养蚕女性的俗称,而江南女人多半是会刺绣的,所以刺绣又被称为“女红”。
在中国的“四大名绣”中,苏绣最负盛名。上世纪初,苏绣名手沈寿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经作为国礼赠予意大利政府,受到极高评价。手艺的灵性,靠的是地域文化的滋养。历史上有“苏绣猫、湘绣虎”的说法。苏州民风里的精致、细腻、秀美,都融进了一针一线。如果说,女红成就了苏绣,那么苏绣也成全了绣娘,那种静雅、精微、秀美的气质,才是苏绣的灵魂。
如果说广义的苏绣是江南一带的刺绣产品的总称,那么狭义的苏绣则指以苏州为中心所形成的刺绣产品,其中苏绣的两个重要基地分别为苏州和南通,苏州的“吴绣”和南通的“通绣”号称苏绣的“南吴北通”。从明清时期的刺绣成品能看出,南通刺绣的基本技法和苏州的刺绣一脉相承。虽然两地的刺绣技艺相近,风格类似,但也有差异之处,苏州刺绣喜好绣制猫、狗等小动物,特点是小巧玲珑,颇有情趣;南通刺绣则以人物绣擅长,针法变化多端,五官刺绣传神。
说起南通刺绣的历史,便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清末的刺绣艺术家沈寿。
沈寿原名沈雪芝,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熏陶。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候,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雪芝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雪芝与夫君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于是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沈雪芝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南通刺绣也被称为“沈绣”。
根植于民间百姓中的手工艺,得天光地气恩养,岁岁朝朝耳鬓厮磨,贫寒的生活也因此有了光亮。南通靠海,煮盐为业或者开垦荒地,都是凭力气的活计。蓝印花布,以耐磨、耐脏、透气、吸汗的特性,深为当地百姓喜爱。蓝印花布最大的特征,是手纺、手织、手染,品质纯朴而素淡。起先它只是一种实用品,老百姓普遍用来做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生活本身就有传承性,而粗糙的图形总是不能满足百姓对美的追求。南通自古盛产棉花,是苏北地区棉花的集散中心,号称东南棉都;最初的蓝印花布的工艺继承古法,俗称“药斑布”。民间艺人的想象力从来不可低估,他们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的特点,又改进用桐油纸,手工镂刻花版,其花纹表现更丰富活泼,那种纯真的天趣,依附着百姓的呼吸与希冀。蓝印花布厚朴、沉实的质地,与当地的民风一脉相承,透现出一方土地生生不息的气场,透现出本真的灵秀与通达的经纬,折射出祥和、良善的秉性。图案上的梅兰竹菊、牡丹葫芦、莲花葡萄、仙桃石榴等,都是民间祈福纳祥的生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