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专栏专栏】南怀瑾的最后100天|月在波心说向谁
【图语:南怀瑾先生】
月在波心说向谁
1
上午无事,宏忍师带我去洗衣房,告知我全自动洗衣机的用法,我将换洗的衣服拿去洗了后,在晒衣的场所晾晒。
来太湖大学堂第三天,我才有时间完整地转一下这个地方。
太湖大学堂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庙港村。距离上海西南110公里,距离苏州之南70公里地方的太湖之滨。这是由南师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大学堂是南师目前居住与传道的地方。大学堂占地280余亩,两面临太湖,气势恢宏,宁静肃穆。傍晚的落晖静静地洒在草坪上、花丛里和松枝间。人们在大学堂里读书、漫步或者修身,见面之间,点头微笑,彬彬有礼。太湖水声隐隐,和着松涛和学堂里时时传出的读书声,成为这片大地上最美妙动人的交响。
暮色四合,而太湖水声依旧,夜夜拍打着大学堂的宁静。
2
我在想,南师晚年定居太湖大学堂,应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早在1960年代,南师居住于台湾蓬莱新村时,客厅中高悬着著名书法家、《中央日报》社长、台湾书法家协会理事长程沧波所写雪窦大师的禅诗:
居士门高谒未期,
且隈岩石最相宜。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南师喜欢这首诗。学生林曦曾向南师请教,为何对这一首诗情有独钟。南师总是笑笑说:“你将来会明白。”直到太湖大学堂建成,林曦才恍然大悟。
据后来一次闲聊时南师所讲,庙港是中国的“太庙”。很多人不解,因为太庙是古代王室祭祀祖先的地方,他为什么说这里是中国的“太庙”呢?南师解释道:“七都有个庙港,太湖边的庙港—可不就是‘太庙’——中国文化的‘太庙’。”
他点燃香烟,慢悠悠地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是太湖边一个低洼的水塘。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吴江,能从当时激烈的“南怀瑾争夺战”中胜出殊为不易。澳门、杭州、上海、北京,谁都想引进南师,哪一个名头都比吴江响。
关于南师选址太湖大学堂的过程,有这样一段故事。
为选址建校,南师曾在杭州、上海考察多处,由各种因缘不凑而未果。时不我待,南师年迈,他不能再等了。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选择一个地方马上启动了。
那是1999年11月18日,南师应朋友之邀,顺道来吴江看看。路上,朋友通知了当时的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南先生要来吴江,有5分钟的时间见面。”
汝书记听后连忙说:“那你来市委啊!”
朋友答:“不行,我找不到路。”于是商定在吴江宾馆见面。短短的时间里,吴江宾馆前的甬道上已经铺上了长长的红地毯,两边摆满了鲜花,报社的摄影师,电视台的摄像师都已赶到,市委书记汝留根率领四大班子领导已经在此恭侯了。
当南师下了汽车,走上长长的红地毯时,他为吴江市领导的诚意深深感动。而当汝书记向南师递上自己的名片时,“汝留根”三个字更像一根思乡的琴弦拨动了漂泊一生、四海为家的南师的心。当这个名字映入他的眼帘时,他笑说:“汝留根、汝留根,你是要我把根留在这里吗?”
不想此语竟然一语成真,南师随后落户吴江市庙港镇,在这里一住六年,直至去世。
南师在太湖大堤上走了一圈,其实当时的太湖大学堂位置只是一片低洼地带,只有五个大水塘。然而,周围烟波浩渺的太湖却触动了南师。他看后来了感觉,说:“将来在这里骑着小驴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美好。”
当时忙于招商引资的汝留根,对南师了解并不多,争取南怀瑾更主要是出于吸引台资的需要。“台湾的企业家对他很崇拜,他如果来吴江,对我们招商引资有好处。”尽管土地资源紧张,但认定南怀瑾是个“宝”的汝留根大方表态:“要多少给多少。”据汝留根回忆,政府给南师的土地价格是4万元/亩,这个价格实属亏本,时任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觉得太低,两次致电汝留根过问此事。直到听说杭州市一主要官员因“没能引来南怀瑾被省领导批评”后,汝留根这才为当初的坚持感到骄傲。
后来,南师曾多次半开玩笑地说:“就是汝大书记的名字把我骗来的。”汝留根赶紧解释:“我要是能骗得了你,就不得了了!”
于是,时年82岁的他拍板买下300亩滩涂地,经过六年的建设,填土、种树、修路、造桥、养花、喂禽,大学堂拔地而起。
太湖大学堂是南师一手筹划、推动,从动意、设计、建设到开课、维系,都是他老人家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家不过在后面跟着而已。从建筑设计到装潢设计,中外设计师的多个方案不能令他满意,他就让人买积木来自己动手搭建筑模型,最终由建筑师去画图落实,直到满意为止。从整体宏观风格,到内外装潢,几乎每一个细节,包括房间桌椅如何摆放,挂什么字画,直至大学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无不体现了他融合东西方精华文化的理念。
3
涛声依旧,时光如风,2006年,附近的村民记得,这一片曾经的芦苇荡因一个人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年前,南师来到太湖之滨,开始兴建太湖大学堂,2006年初夏,历经六年土木,始有规模,楼宇庄严,芳草萋萋,精英汇集。六年前,这里是一片芦苇荡。六年后,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里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南师曾经多次打趣地说:“以前这里可是鸟不生蛋的地方,现在来了很多鸟争着在这里生蛋。”事在人为,从一片荒地变成一块风水宝地,其中倾注了这位九十高龄,却执着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心血。
曾经有人问南师:“您怎么不去北京啊?”
南师说:“我不去,有位领导人邀请我,我说站在江边过不去桥啊。走在桥上又怕掉到江里啊。我不去,我是南方人啊!”
关于“地灵人杰”一词,南师曾说:“王勃有云:人杰地灵。一块地方好,‘人杰’要排在‘地灵前面。”
2006年7月1日至7日,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有福了。
因为这一天,太湖大学堂正式启动。
也正是在这一天,被誉为“金温铁路催生者”的南师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说:“人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区区一条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我想修一条‘人走的路’。”南老师要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整文化断层,继往开来。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要艰巨万万倍了。
还是这一天,年届九旬的南师在太湖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论古今的渊博学识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有些人甚至专程从美国、东南亚赶来。“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17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在讲到《黄帝内经》时,南师这样警示大家。听课名单上原来只有十几人,最终满堂达到八十多人。
南师也叙述了他为何花如此大的心血,来创办太湖大学堂的原因。正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南师在数十年前就曾经讲到:“今日的世界,由于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如交通的便利,建筑的富丽,生活的舒适,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这段话,我也多次听南师阐释过。
两千多年前,孔子感叹当时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为了膨胀的欲望而使整个社会逐渐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于是孔子奔走四方,随缘教化,想要借助优秀的文化传统恢复社会的秩序。
南师怀有的,也是相同的理想,他想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东西方精华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他说:“我们虽失望,但不能绝望,因为要靠我们这一代,才能使古人长存,使来者继起。为了挑起这承先启后的大梁,我们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文化精华,互相取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更应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类文化大劫。”斯是南师心中的宏愿。
关于太湖大学堂的定位,南师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一、非一般学校性质,采取与中外大学或文化团体签约,对特定主题进行合作。二、致力于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研讨与发扬,倡导深化基础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三、放眼世界,推展中西人文科技文化实质的融会贯通。四、太湖大学堂不是宗教场所,对于宗教文化,重点在学术及实证,故不举办宗教性活动。
在上海和太湖大学堂期间,南师公开授课五十多次,有数千中外学生当面聆听过南师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大众传播、金融监督,东西方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工商与人文、会计,国学与中国文化,国学经典导读,黄帝内经与中医科学,当代教育问题,女子德慧修养,中学西学体用问题,新旧文化企业家反思,人性的真相,如何提高身心修养,人生的起点与终站,神通与特异功能问题,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如何学佛,释读《达摩多罗禅经》、《成唯识论》等佛学经典……真是综罗万象,无所不包,学识涵盖儒释道、禅净密,融汇诸子百家、医卜天文、西方文化、前沿科技,涉足社会各行业,教化男女老少、中西精英、三教九流。南师的每场演讲,智慧通达,幽默风趣,率性真情,慈悲可爱,让不同国籍、种族、党派、职业、年龄、性别的各色人等,都有“一次聆听、终身受用”的亲切感受。
“凡事我但尽心,成功不必在我”,对于太湖大学堂是否陈义过高的问题,大学堂这样回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