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智库 > 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9-30 12:12:21   责任编辑: 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强调之后,迅速引发共鸣,在各行业激荡起有关职业操守与制造创新等思辨性热议。“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调“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强调之后,迅速引发共鸣,在各行业激荡起有关职业操守与制造创新等思辨性热议。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强调“工匠精神”?如何在新形势下再次唤醒“工匠精神”……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发起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汇聚全国各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专家学者等40余人,从理论到创作、从宏观到具体,聚焦“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这个话题,对惹人关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回望历史,“工匠精神”虽未有清晰的学术定义,却深扎于我国几千年辉煌的手工艺史。从历史中梳理其精神实质,便成为与会者厘清“工匠精神”的立足点。“工匠”有别于机器化生产下的“工人”,其所强调的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谓“匠心独运”所涵盖的审美哲学和造物伦理。作为一种精神信念,“工匠精神”象征着一种精致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以及随时代发展推陈出新、尽善尽美的职业操守。同时,中国传统中的“工匠精神”还有着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大则如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则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价值认知。这种不变的坚守,让传统工匠对造物倾尽其能,实现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和谐共融。

  一段时期以来,各行各业“工匠精神”淡漠:一方面,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中,“速度为王”成为社会普遍的心理,精耕细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从而导致利益至上的认知错位,“短、平、快”的生产现象“遍地开花”;另一方面,社会的浮躁之风以及管理混乱,如不少评奖导致浮华之风、手工艺行业管理机制混乱、传承人培养机制缺失等,进一步促使传统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渐行渐远,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变得粗糙和媚俗。与会者认为,强调“工匠精神”的回归,正是要进行更广泛的文化反思:为何具有文化内涵的生产被边缘化?为何“用技术代替艺术,用共性代替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等问题愈演愈烈?为何充斥市场的多是“低质、仿冒、耗材料、没创意”的产品?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不再被“买单”。恰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所指出的,“评价产品的好坏,不再以机械化生产程度的高低来评判,而是要看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创意、产品的文化内涵,看产品的人性、产品的温度,看产品活着的灵魂,这些都有了,产品才能有‘品质’”。

【本文责编: 教育施樱 】
上一篇: 倡导国学新思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