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吮起痈沉痼一片天真 临丧至毁形满腔孺慕】
【原文】:
北魏主宏(明帝),姓拓跋氏,幼有至性。当四岁时,父弘病痈,医药不效。宏亲吮之,立愈。弘喜黄老浮屠之学,心厌尘俗,集百官传位于宏,时方五岁也,悲泣不止。父怪问之,答曰:“代亲之感,悲从中来。”父叹曰:“我儿真孝子,必能治国矣。”宏既继位,建号太和。当修筑宗庙时,掘地得一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略曰“孝思慈亲”。百官为之竦动。宏亦改容。据《北史》记载,太和十四年秋,母冯氏死,宏水粒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
群臣力谏,始进一粥。及表请卜葬地,宏曰:“奉侍梓宫,犹思彷佛见之。山陵迁厝。诚不忍闻。”固请,乃葬方山 (在山西大同府北),以母生前乐此山风景,每曰“必葬我此山”,故从其愿。 冯氏性悍,每忌宏英明,恐不利于己,曾于严寒闭之空室,绝食三日。继之又杖之。几死。宏无怨言,亦无恨意。十五年春,宏谒母陵,上奉祭品,追思哀哭,终日不食。侍中冯诞哭劝,至夜分,乃允。饭罢,朝夕哭。值祥期,于事前帅百官夜宿太和庙,哭极哀。礼毕,易服,缟冠,草带,黑履。 复哭至晓。
次日,易祭服,缟冠,白布深衣,绳履。既祭出庙。立哭良久。始还宫。已而祭陵。恸哭声嘶,绝而复苏者数次。拜陵既毕,乃奉神主迁于太庙。如魏主宏者。可谓大孝终身慕父母矣。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性情纯真。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拓跋弘背上生疮,治疗不见效果。拓跋宏亲口吸出浓血,背疮很快就痊愈了。父亲拓跋弘喜爱道家和佛家学说,厌弃尘世,召集文武百官,传位给拓跋宏。这时拓跋宏才五岁,得到皇位不仅不喜,反而悲涕不止。父亲很奇怪,问为何而哭。拓跋宏回答说:“因为要代替父亲做皇帝,所以禁不住心中悲戚。”父亲感叹道:“我儿真是孝子,一定能治理好国家!”拓跋宏继位后,改年号为太和。修建宗庙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刻有“孝思慈亲”。百官见了悚然动容,拓跋宏也为之感动。据《北史》记载,太和十四年(790)秋,母亲冯氏死了,拓跋宏一连五天滴水未进,粒米未尝,因为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超过了礼仪的规定。在群臣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喝了一小碗粥。群臣上表请求选择安葬之地,他说:“奉侍母亲的灵柩,就好像见到了母亲一样。把灵柩运到陵墓埋葬,我实在不忍心。”文武百官坚持请求,拓跋宏这才把冯氏安葬在方山。因为冯氏生前喜欢这里的风景,经常说:“我死后一定要吧我埋葬在这里。”所以,拓跋宏就顺从了母亲的心愿。冯氏生性强悍,常常妒忌拓跋宏英明,恐怕日后对她不利,曾在严冬的时节把拓跋宏独自关在一间空屋子里,断食三天,结着又用木杖打他,差一点把他打死。拓跋宏却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怨恨的意思。太和十五年春,拓跋宏祭拜母亲的陵墓,奉上祭品之后,哭泣甚哀,一天没有进食。侍中冯诞苦苦劝诫,一直劝到半夜,拓跋宏才答应吃一点儿东西。吃过饭之后,又是哭泣不止。到了祭祀那天,拓跋宏事前率领文武百官,夜里住宿在太和庙,哭泣尽哀。祭拜礼毕,换上孝服,戴上白色缟帽,腰系草绳,足穿黑色的鞋子,又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换祭拜服。白帽子,上衣和下衣相连的白布衣服,草绳编织的鞋子。祭拜结束,离开宗庙,又站立哭泣很久才回宫中。之后祭陵,痛苦不已,声音都嘶哑了,以至于因悲痛过度而昏厥过去。苏醒后接着哭,又晕厥过去,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多次。祭拜过陵墓之后,就把冯氏的牌位迁进了太庙。像魏孝文帝拓跋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大孝终身敬慕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