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孝顺漫谈—百善孝为先
孝顺漫谈—百善孝为先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6:10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孝顺父母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篇章,是每个时代都在提倡的主题。

 

【图语:百善孝为先(资料图)】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父母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篇章,是每个时代都在提倡的主题。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子女孝顺父母,既要做到物质上的“孝”,还要做到精神上的“顺”,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为父母撑起一片晚年的晴空。

  百善孝为先

  孝是对父母的生前厚养。“祭而丰不如养之厚”、“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对父母尽孝,既不是在他们逝世后大操大办,鸣放礼炮,铺张浪费,也不是在亲友面前焚烧用纸扎制的高档空调、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流于形式的伪孝道,而是应在父母健在的日子衣食无忧,患病得医,这才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更有意义、更实在的尽孝方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也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孝为德之本。人若不孝,何谈有德?然而,当今社会不孝父母之事屡见不鲜:有子女以忙于照顾自己的家室妻儿为由,对老父老母疏于照顾;也有子女嫌弃父母地位卑微,毫不留情不认双亲,让他们孤苦伶仃艰难度日;更有甚者还有子女殴打年迈双亲……父母生养我们,辛劳了大半辈子,把半生的心力都用在了抚育我们,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最无私的情感,做子女的怎能忘?“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孝父母是德行有亏,一个对父母无德的人更谈不上仁爱。作为子女,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

  孝是代际间的言传身教。中央电视台曾播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见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在为奶奶洗脚,他也端来一盆水,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洗脚。”看到这么小的孩子竟有如此举动,广告中的妈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相信所有看到过这则公益广告的人,都会被其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打动,都会感受到“孝”的温暖和美好。“人人都有老的时候”,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我们的儿女们就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树立一个“孝”的好榜样,让子女在“孝”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才能让孝道代代延续。

  順为孝之基

  通常人们口头上总是习惯把“孝”字放在前,但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后面的“顺”字。什么是“孝”?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想使这个概念具体可感,就得有一个可行性的措施来支撑,那就是“顺”的基石作用。

  顺是体贴父母心情。人老了有时候就会像小孩子,需要被人哄着、爱护着。对老年父母来说,吃什么、住在哪都不重要,儿女对他们保有一颗温暖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哪怕粗茶淡饭,只要儿女亲自端给他们,他们就十分舒心。更多的时候,他们仅仅期盼儿女能常打个电话说句暖心的话,道一句平安;工作之余能常回家看看,端上一杯热茶,关掉手机,陪他们聊一聊。即使说的事情他们一件也听不懂,但是只要能听到孩子的声音,能摸着儿女的双手,他们就会兴奋得像个孩子。

  顺是内心深处的尊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特别强调“敬”在孝道中的地位,他认为如果只是让父母衣食无忧,但对他们却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与饲养动物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可惜的是,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极其冷漠,既不与父母进行情感的沟通,更谈不上恭敬问候;与年迈的父母意见不统一了,更不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尊重他们,顺从他们。孝为行,敬为心,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顺”的精髓。

    “孝”和“顺”就如同“国”和“家”一样永远分不开,只有儿女孝顺了,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稳定。愿“孝”和“顺”不再是挂在我们每个人嘴边的生硬汉字,而是成为对父母最直接最温暖的行动。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