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实夫归省,虎衔其衣。拜请毕养,竟得全归。】
原文:
明,包实夫,事亲尽孝。明经力学,馆于太常里,岁暮归省,途遇一虎,衔其衣,入林中。释而蹲,实夫拜请曰:“将啖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毕养,吾苟存,终还汝啖。”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为拜虎冈。
孝既无灾不可辟,更无物不可格。不论禽兽鳞虫,草木花果,一切有情无情,均可由一片肫诚,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物类至于虎,凶暴已甚,而历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胜屈。於戏,奇矣。
白话故事:
明朝时候,有个叫包实夫的,对父母非常尽孝,并且明理守规,颇有学问,在太常里的地方教书。一年年底,包实夫回家看望双亲,行至半路,忽然遇到了一只老虎。老虎衔住了他的衣服,把他拖到了树林里。在老虎把他放下歇一歇的时候,包实夫忍着惊痛爬起来,双膝跪下朝这头老虎便拜:“老虎呀老虎,你要吃我,我认命了,但是我死不瞑目呀,因为我家还有两个七十多岁的老父老母!我今日只求求你,能否让我先回家,等我侍奉完双亲到他们去世后,你再来吃我,我一定自己回到这里来送给你吃。”那老虎听了包实夫一番话,竟默默转身走了。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拜虎冈”。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孝心,可以无灾不避,无物不降。哪怕禽兽草木,一切有情无情之物,都能因人性中的孝意而打动,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物类如虎,也会放下凶残而感服于孝心,所谓“孝感动天”即是也。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