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第九、第十届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资料图)】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于4月1日在山西介休绵山开幕,第九、第十届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作为特别嘉宾出席。凤凰网现场对话许嘉璐,许嘉璐指出中华伦理道德是先民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人与人相处。许嘉璐亦认为孝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基石、起点、核心,没有孝心的人,虽然有人的形体,七情六欲,有一生经历,但不是真正的人。
中华伦理道德最适合人与人相处
清明节是根据介子推的事迹演变而成的一个节庆,许嘉璐认为,在中华民族的种种节日庆典中,像清明节这样,有历史依据,根据人的事迹最终演变成一个节庆的情况,是很少的。介子推的事迹,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记载,有其人,有其事,许嘉璐告诉凤凰网,这就引发出很多很多有关中国伦理道德的元素。
许嘉璐指出,中华文化的可贵就在于我们的信仰和伦理道德是先民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清明节最初名为寒食节,很早就形成,后来演变为清明,寒食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位置和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而确定。“这是中华文化、中华伦理道德的缩影,不同于先验的存在,我们的信仰和伦理道德的形成是先民们在长期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人与人相处,人和自然相处”。
没有孝心的人可能不是真正的人
谈到孝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许嘉璐认为孝是中华伦理的基石、起点、核心,同时,孝又是出自人的本性,经过教育提升的文化。许嘉璐亦指出,孝人人可做,人人应做,甚至可以说有孝心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没有孝心的人,虽然有人的形体,七情六欲,有一生经历,但他可能不是真正的人”。
许嘉璐认为孝是感性的,经过教育,又可上升到理性层面。比如,婴儿孩子不愉快不舒服就会哭,他可能还不能分辨爸爸、妈妈、姑姑,妈妈抱过来,但他从直觉就知道是妈妈,会马上安静下来。而且,孩子绝不对妈妈认生。如果经过学校教育,提高到理性,他能最后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已经成为理性,固定下来。
希望孝进入幼儿园的课外读物
孝的培养与教育密切相关。孩子最先接触的人就是妈妈、爸爸,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人从生下来开始,就要受到如何适应社会,一个人有多种身份,一种身份就标志着一种关系,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所有的文明中的伦理道德都是处理关系的,这些孩子不会,是后天教的,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在许嘉璐看来,孝观念在教育系统的培养更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学会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教育系统最重要,因为它是系统的,有计划的把民族经验、世界经验传授给学生,而家庭教育是不成系统的,随机的,而且受到环境的局限”。许嘉璐说,教育的一项本质功能就是继承、保存、弘扬和创造民族文化的一个系统。
许嘉璐最后告诉凤凰网,我们不能躺在古人身上,即使继承仁义礼智信,它们也有时代内涵,是创造,集继承、保存、弘扬和发展于一身的经验结合。许嘉璐希望孝进入幼儿园的课外读物,进入小学的课本,进入整个教育系统,由老师来告诉他,在学校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但要孝敬父母,“我相信有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