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让“孝道”与时俱进(资料图)】
笔者老家所在的村庄,老龄化、空巢化问题非常严重。回家探亲会发现,老人们闲暇时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谁家孩子回家次数比较多,谁家孩子回家时拿的东西会比较多。他们比较关心谁家的孩子能在全村“孝顺”排行榜上排在前列。
这并不足为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首要的核心精神和规范。“百善孝为先”是对其最精辟的概括。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中国人是最看重孝道的,孝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我们的民族,一定是将“孝”放在所有家风的中心位置上。“孝”成为道德的风向标和底线,儿女们的孝顺程度,更成为老人们幸福指数高低的考量尺度。这种评比初衷无非是对孝敬老人的子女一种褒奖,让全村形成敬老、爱老的风尚。这无形当中会给人以压力,许多上不了排行榜的可能会努力争取。但仅追求一种排名显然是对孝道的误解和扭曲。“孝道”应该是无声无息的,它重行动,轻面子、排场;它低调而深沉的内在可以让人动容。孝顺首先是物质上的赡养,但单凭物质供养的多少来评价就过于狭隘了。如果不能让老人在精神上愉悦,这种排行榜也就失去了意义。
传统孝道思想基本对上不对下,宣扬长辈的绝对权威,做事要“无违于父母”。不可否认这对维系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戏彩娱亲”、“埋儿奉母”等孝道故事,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如今有些城市将《二十四孝》图绘制于公共场所加以宣传就值得商榷了,毕竟有些故事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价值观念出现重大转变的今天,传统孝道仍有某种永恒的价值,但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如果一味奉行传统而不加转化的话,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合乎当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孝道,新孝道应在继承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不断引导大家践行,才会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