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孝养与孝敬需同步】
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孝道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因此,“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跟大家分享王鸿儒谈孝敬之孝养与孝敬需同步。
对父母尽孝,首先是一个供养的问题。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禽兽尚且如此,生而为人,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岂非禽兽不如?生命循了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铁律,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晚景,都将老去。那时候,体弱力衰,耳聋眼花,实在做不动了,就需要子女们赡养和照料。所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正是在传统社会里,为着避免迟早总会到来的孤独与无援,不得不打的主意。而赡养父母,返本报恩,也才因此成为人子尽孝的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像江革行佣供母、陆绩六岁怀橘孝母、张昭为父结网捕鱼、包拯辞官事亲等等,早已是流传甚广的孝行。而子路养亲的故事,尤其能发人深省:
子路是孔夫子的学生。年轻时家贫,可他却是个大孝子。为了奉养父母,在家乡粮价飞涨时,他不辞辛苦地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购买便宜一些的粮食。他虽有大才,为了照料父母,只得在本地屈身以就。父母去世后,子路南游楚国,做了大官,“从车百乘”,“列鼎而食”。日子虽然好过了,可是他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说:“我今贵矣,父母安在?”子路痛切地感到,那些在老人死后大办丧事,甚至玩些杀牛祭墓的把戏,都是毫无意义的事。还不如在父母生前,尽力让老人家吃得好一些!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追悔与伤痛,使得后世许多为人子者一旦念及,便心下悚然,以至奉养老人,大抵能被中国人看成尽孝大事,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大特色,令西方国家的老人们羡慕不已。因此像前面那个案例中兄弟推诿、不愿赡养老人的例子毕竟是少数,较多的情形是能够孝养却失于孝敬。老太太的赡养有了保障,却不等于保障了日后不会遭到恶声与白眼。想到那些没有爱心相伴的日子,老人家如何能不忧虑、心寒!
其实,孝敬同孝养一样,都是行孝不可或缺的方面。养亲是尽孝的行为,是前提,敬亲则是尽孝的态度,是关键,一般地说,为抚育子女而操劳了大半生的老人们,过惯了苦日子,除了奉献,在子女面前,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索取”。如今已是夕阳西下,更不指望孩子们在物质上给多少回报,能得到一温饱足矣。如若是处在工薪阶层,有那一份退休养老金,尽管平时省吃俭用,到得儿女们谈婚论嫁,或是购房困难时,父母们总是会慷慨解囊,尽力操办。比较而言,他们对于子女行孝的期望,不过是一“敬”字:想看到儿女们的笑脸,希望享受一点子女们以和悦之颜孝敬长辈的快乐。
所以孔夫子才说,不要以为能供养父母就是孝。狗马不也能得到供养吗?“不敬,何以有别乎?”(《论语·为政》)如果不是真心孝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能养而不能敬,不是尽孝之道。为了不伤天下父母心,在孝养父母的同时,真心地爱你的父母,多一点孝敬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