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孝经》:天子章第二
《孝经》详解:天子章第二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03:26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盖天子之孝也。所以以孝治天下重要,这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秘诀。

 

【图语:《孝经》天子章第二】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经文不长,义理深广。邢昺《正义》疏里,“正义曰:前‘开宗明义章’虽通贵贱,其迹未著,此故已下至于‘庶人’,凡有五章,谓之五孝,各说行孝奉亲之事而立教焉。天子至尊,故标居其首。案《礼记·表记》云:惟天子受命于天,故曰天子”。邢昺的《正义》这一段注解,可以说是把“天子章”的这一章经文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个意义点出来。他说前面一章是“开宗明义章”,这一章把孝的主旨、宗趣、功用都显示出来。这一章讲的是孝的一个大意,它对于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适用,所以说它是通贵贱的。贵,上自于天子,国家领导人,下至于平民百姓,甚至于地位最低贱的,哪怕是乞丐也好,孝都适用,也就是他们都要行孝。第一章讲的是一个大意,并没有很仔细的来说明,所以说“其迹未著”,就是没有把如何行孝、什么人该怎么行孝这些事相讲清楚。所以底下的这五章,从“天子章”开始,到“诸侯章”、到“卿大夫章”、到“士章”、到“庶人章”,这五章就给我们显示出如何奉行孝道,如何以这不同的身分来孝亲,把这个事相为我们讲清楚,这是所谓的五孝,就是五种人如何行孝。虽然经文只列了五种,实际上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道不管在什么样的身分、地位上,都应该竭力事亲。

  夫子在《孝经》里举出这五孝是用五个例子,也就涵盖了一切,目的是为了立教,就是显示孝道的这一门教育。因为天子,这是讲古代是皇上,至尊至贵,因此按照这个尊卑的顺序,就把“天子章”摆在首位,按照尊贵卑贱来排列,“庶人章”在第五。这里解释“天子章”的天子,用《礼记》里头“表记”这篇文一句话说,“惟天子受命于天,故曰天子”。天子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它是一种尊称,古代是世袭的制度,所以父位传子,现在是民主选举的制度,是民选的,公民投票,或者是公民代表、人民代表投票。天子他的使命是非常的重,所以叫受命于天。这个天就是指天地,人在天地之间是最尊贵的,所以与天地合称叫天、地、人三才。人如何才能够教好,如何才能够管好,让人也能够顺应著天时,因循著地利,而能够行孝,而能够行善,让社会能够和谐,让世界能够太平,这个是天子的责任,这个责任叫天职、天命。这个天是形容使命之伟大,所以把国家的领导人称为叫天子,就像天的儿子一样,要替天行道。所以天子自己本人必定是一个具足道德的人,他自己必定是一个孝亲敬亲的人,才能把这一分孝心扩展至普天之下的百姓,以孝治理天下。所以这一章主要的是讲如何把自己的爱敬双亲的这分心扩展至百姓、扩展至四海,让普天之下的民众都能够受益,都能够效法天子而去行孝,那么社会必定和谐,世界也能够大同。邢昺对于“天子章”的义理为我们稍稍点出来。

  唐玄宗对于经文的注解,《御注》第一句是“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这是讲孔老夫子自己说,爱自己的父母的人,必定不敢对人生起厌恶,也就是他心里不会有跟人对立的念头,为什么?因为这个对立就把一体给破坏了。孝讲的是一体的意思,中国的文字很有智慧,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这表明什么含义?老一代和子一代合成一体就成为一个孝字。老一代是指父母,子一代是儿女,父母跟儿女是一体。如果是儿女跟父母心里起了对立,起了代沟,现在人讲代沟,古代人没有听说过代沟这个名词,为什么?古代人都从小受到孝道的教育,绝对不会跟父母有代沟,无论如何也不会舍弃父母。现在你看这些孩子,十二、三岁的,离家出走的,不要父母,不要家了,父母跟子女,这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了就没有孝。

  我跟我的父母就没有代沟。我记得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即使是工作、学业很忙,但是每个礼拜必定是打一次长途电话,每两个礼拜写一封长信给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让父母安心。这个习惯从小就养成,从小到大自己觉得最惬意的就是吃完饭可以跟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尤其是我跟我母亲,常常每天吃完饭,悠悠然然的散步,在聊一些闲话,这些闲话里面都是凝聚著父母人生的经验和智慧,让我也受益匪浅。就在这样的熏陶当中,不知不觉的增长了很多的人生的经验,所以少走很多的弯路。很多同龄的人看到我,说你真的是人生很顺利,二十六岁当上博士,走上美国大学讲坛教书当教授,而且事业上也一帆风顺,学业上也满有成就,人家都好像很羡慕。实际上我的资质并不高,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教导我的时候很耐心,结果我姥姥在旁边看到都摇头叹息,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可见得我的资质是很差的。但是有一个好处、优点,就是听话,能够随顺著父母,跟父母绝对不会起冲突、起对立、起隔阂。所以谁最得到益处?不是父母,是自己得到真正的益处。俗话说,老一辈的人走的路比我们走的桥多,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多。他们的人生阅历,我们直接听取过来、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真的就少走很多弯路,人生就很顺利。所以有孝顺的德行,他的人生也顺利。孝顺不仅是顺父母,自己同时也得到顺利的人生,这就是孝的好处和利益。

  所以孝字表明一体,父母跟儿女是一体。父母之上又有父母,一层层往上推,到我们老祖宗,儿女下面又有儿女,一代又一代,一直往下延伸,一直到未来,无尽的未来,无始的过去,和无终的未来,都是一体,这就是孝,这是从时间上讲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体,空间上也是如此,整个地球是一体,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无尽的时空都是一体,这孝字里头的深意。因此真正尽孝的人那就是圣人,他的观念里面,宇宙万物、一切众生跟自己都是一体,没有二,没有分别,没有你我自他,所以爱人如己。说爱人如己这话都说得浅了,因为说爱人如己还有人和己,实际上什么?没有人,只有自己。就一个自己,当然爱人就是爱自己。这才是夫子追求的仁道。

  仁是孔老夫子追求的人生最高的境界,圣人的境界,而孔老夫子对颜回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这一天,就现在,要去行仁。仁是什么?“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本就是孝。所以我们行孝,我们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仁。为什么说天下马上就归仁?大家都行仁?就是因为天下和自己本身是一体,自己为仁,天下就归仁。所以孔老夫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己以外没有天下。所以谁去行仁?只有一个自己在行仁,天下统统就是自己,自己以外哪有什么天下?“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宇宙万物是什么?是我们的心识变现出来的,这讲得更具体。这个自己是谁?就是自己的心识。宇宙就是心识变现的,当然整个宇宙就是心识。所以当我们的心行孝、行仁,整个宇宙的境界都是纯孝、纯善、纯仁的,这是孝的深意。

  所以对于天子来讲,“爱亲者”,真正做到爱亲,这个人是大孝,大孝的人心里面一定是见天下人跟自己是一体的,他的爱亲才到圆满,当然他“不敢恶于人”,怎么会有讨厌人?所以古语有说“仁者无敌”,真正的仁者他心里面没有敌人,没有讨厌的人,他“不敢恶于人”。这里说的不敢实际上是不会,他不会有讨厌哪个人,不会有对立,不会起冲突,不会跟谁矛盾,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他都是一体,不会有矛盾。所以他爱人真的就是爱自己,看见人有难必定相助,而且是没有条件的,这叫博爱,博是广大,没有条件的。为什么没有条件?因为是一体。就好像我们人身上,我们如果左手痒了、痛了,右手去抚摸它,去安慰它,难道还要讲条件吗?左手还要给右手说什么报答吗?右手还要跟左手要价钱吗?不会了,为什么?两个是一体。所以真正的爱亲者必定是见一切天下苍生如同自己,就像自己的身体发肤,都不敢毁伤。

  “敬亲者”就“不敢慢于人”,对别人必定是尊敬。为什么?因为他真正是一位敬亲的人,对父母双亲至诚恭敬,他这种敬心是对待所有的人都是敬意,不敢有丝毫的傲慢、轻慢。我们问,如果一个人他对自己父母要是很爱、很敬,但是对别人还讨厌、轻慢,这种人算是孝子吗?分析一下他的心理,假如说他对父母是能敬、能爱,这算不错了,但是这个敬爱还不是真心。如果是真心,它是一味的这种心,不变的心,这叫真心,会变的、有条件的、有分别的,这个心就不是真心。真心如天地一样,“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看天覆盖著我们这个地面的众生,难道它还有分别吗?你对我好,我才给你覆盖,你对我不好,我就给你破一个洞,难道它会这样做吗?不可能的。大地也是,同是人它都在那里负载,它不会分好人、坏人,更不会有厌恶的人,不会有对人轻慢,同是那样谦卑的、恭敬的负载,这种心是真心。所以对父母能够真心的敬爱,难道还会对别人起分别,还会讨厌人、轻慢人吗?不会的。他这个心是真心,叫一真,一就是真,有了二、有了三,有了分别那就是妄心,真心就被破坏。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妄。

  所以真正爱亲者必定不敢恶于人,敬亲者必定不敢慢于人,这叫博爱,这叫广敬。能够如此的对父母亲爱敬,做一个很好的孝子的榜样,然后把这种德教推广至于百姓,让百姓都能够受到孝道的教育,都能够效法这位天子。“刑于四海”,“刑”就是效法,四海之民都向他学习。所以《御注》里面讲到,“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所以君子自己在落实孝道,这个君它有双关的意思,指的是天子,也是指一个真正行孝、行仁的人,叫君子。他能够行博爱广敬之道,以身作则,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使人人都不会轻慢和厌恶自己的父母。所以要真正让社会和谐,人人懂得敬亲、孝亲,这需要什么?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这里讲“则德教加被天下”,这种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孝道的教育。像过去在演讲中也都提倡,希望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能评孝子的活动。现在我们了解到,很多省分都在评十大孝子,有些行业里面也在评孝子,像影视界里面也有评“十大孝子影星”。我们希望各行各业、各级政府都能够评十大孝子,把这个孝子评出来以后,新闻媒体进行报导,让大家知道这种孝行,纷纷效法,这就是“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四夷是讲东南西北,包括少数民族,包括边疆地区,扩展出来就是讲整个世界,世界各国都纷纷效法这种伟大的圣人的事业,天子领导容易做到。

  所以这里讲的,这是“天子之孝也”,“盖天子之孝”,这个盖就是讲的略讲,因为这里才短短几句话,没有办法把天子之孝讲得那么详细,只是略讲,所以就用盖。我们掌握这个原理原则,要懂得在生活当中应用,把《孝经》落实。所以这一次讲《孝经》希望能够稍微详细一点讲,把里面的理、里面的事都分析得清楚一些,让大家能够深体义趣,然后容易落实。看到古来这些领导人,皇帝行孝治天下的例子也不少,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位汉朝的皇帝汉文帝,他是刘邦(这是汉高祖)第三个儿子,嫔妃所生的,不是正室,因此原来不是他做太子的,但是因为他这个人天性纯孝,对他的母亲也非常的敬爱,可谓竭力的行孝,所以后来大臣们也拥戴汉文帝做皇帝。文帝继位以后没有一点骄慢之气,而且对他自己的亲生母亲薄太后也是殷勤体贴。薄太后有一次生了病,一病就三年卧床不起,结果汉文帝每天都在自己母亲床前照顾、侍奉,衣不解带,三年没睡过一个好觉。给母亲煎的药他必须是自己先尝,看看这个药煎的火候怎么样,到了没有,是太苦了还是太淡了,自己尝过以后才给母亲喝。如是三年,他母亲都看得很感动,很心疼自己的儿子,国家大事也很劳累,所以就劝儿子说,宫里这么多人,都可以照顾我,你就不要在这里辛苦操劳了。但是汉文帝执意要照顾自己母亲,他跪在床前跟他母亲说,如果孩儿在您有生之年不能够尽孝的话,那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报答您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上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给我们做了好样子。

  汉文帝的这种仁孝,感动了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也感化了所有的百姓,因此汉文帝治理天下当时真是天下大治,他治理国家也不需要很费心力,为什么?大家因为佩服他的德行,自自然然就会对他尽忠。所以《论语》上讲“为政不在多言。己身正,不令而从”,如果为政者他自己行得正,他真有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得很好,他的命令,不用去下达,大家就能体会,马上就开始执行,这样的管理真容易。“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如果没有做出好榜样来,下达的指令底下人不服,可能懒洋洋的,不肯去执行,那管理起来就不好管理。一个国家如是,一个企业亦如是,一个单位、一个团体都如是。所以关键的是这个领导人,团体也好,企业也好,乃至国家也好,领导人自己要有德行,就能够治理得妥当有序。所以当时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文帝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历史时期。孔子在本经“孝治章”里面说到,“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明王就是圣明的君王,能以孝来治理天下,天灾人祸都没有了,天下和平,灾害都不生,人为的祸乱也不会起来。所以以孝治天下重要,这是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秘诀。

  我们下来继续看邢昺《正义》里面的一段话,“言天子岂唯因心内恕,克己复礼,自行爱敬而已,亦当设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恶于其父母。如此,则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当使四海蛮夷,慕化而法则之。此盖是天子之行孝也”。这一段话是邢昺注解唐玄宗《御注》那句话的。这段话是讲,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人,不仅要自己做一个德行的榜样,这里讲“因心内恕,克己复礼,自行爱敬”,这是讲他对自己而言要有德行,而且还要施教于百姓。这个因心是什么意思?因底下一个心这就是恩,所以这是讲要懂得施恩,天子施恩于百姓。内恕,这是指心内,内心要存恕道。恕道就是懂得原谅别人,懂得包容别人,懂得体贴别人,懂得爱护别人。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夫子,他说如果有一言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就是有一个字如果能够我这一生奉行,那这个字是什么?孔老夫子跟他讲,这个字是“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如其心,人家心里怎么想的,你的心里能不能够体贴到、体会到。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自己不想得到的那些坏事,不想听到的恶语,不想遭受的这些不好的遭遇,不可以加给别人。这句话在国际上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教诲,所以这句话联合国把它奉为叫黄金法则,也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这个法则都适用,就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因心内恕,而且要懂得克己复礼。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努力地去遵循礼,礼是圣人的教诲,就是遵循圣人教诲来生活、工作,叫克己复礼。另外这个克也有克服自己烦恼习气这个意思,就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来本性都是纯善的,都是平等的,所以性相近,可是习相远,每个人习性不同,有了习性以后,这是烦恼习气,跟本性就偏差了,就远离了。要回归本性本善,要做圣人,就是把自己的那些习性克服掉。要知道习性本来没有,本来有的是本性本善,那些习性,自私自利的、损人利己的、贪嗔痴慢的、贪图享受的、骄奢淫逸的、不忠不孝的、不仁不义的,这些都是习性,这些习性是因为受了后天社会污染导致的,现在要把它克服掉。克己,这个己是自己的习性,遵循著礼,叫克己复礼,能够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善,成就圣贤之道。自行爱敬,就是对父母要爱要敬,而能够爱人敬人,孝心要扩展对一切人,这是自行这一方面说的。

  底下还要教化他人,所以“亦当设教施令”,就是推广德行教育,推广这些设施、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什么?维护伦理道德规范,让人们能够遵循著伦理道德、遵循著礼而生活,社会就和谐。所以天下之人都不慢恶于其父母,我自己能行孝,自行而后化他,正己而后化人。这个化是教化,教化比教育还有更深的一层,这个化就是让人变化,因为我教,所以他化,他改变了,他转恶为善,转不孝为孝顺,所以都不敢轻慢、厌恶自己的父母,这是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这是什么?“如此,则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孝道的教育加被于天下,而且使到少数民族、外族、外国,四海蛮夷这通指是外国,都能够慕化而法则之,慕是羡慕、仰慕,仰慕这位天子的德行,而能够自我转化。这是讲和谐世界,世界各国都能效法我们这个国家,都能够学习领导人的这种孝道,自行化他,因此这种行孝就叫天子的行孝。

  学《孝经》,学古圣先贤的典籍,不可以把它学死了。“天子章”讲的是天子如何行孝,现在不是天子,我可以不用学这章,“诸侯章”,我又不是诸侯,也不用学,“大夫”,我也不是大夫,我还没当官,也不学,这样的话就把经典学死了,不懂得活学活用。要知道,天子,谁做天子?是不是只有一个人,国家领导人才能够有这种天子的职责?不是的。我们大家都听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普通老百姓,一介草民,对天下兴亡都有责任。所以“天子章”普通人能不能够学习、能不能够落实?可以的。“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我们能不能做到?也可以做到。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三种使命,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亲是父母,师是老师。所以每个人都要担当起做领导、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君、亲、师,哪怕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像我现在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诸侯,又不是大夫,辞了工作,也没工作了,我在这里能不能够做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以的,只要自己肯做就能做得到。所以夫子对颜回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不仅是天子才能做到,颜回没有社会地位,生活是最贫困的,所谓箪食瓢饮,居于陋巷,这都是非常苦的生活,贫贱的生活,可是孔老夫子教导他为仁由己,他也能够让天下归仁,这不是等于天子的职责吗?所以只要真正自己做到爱敬尽于事亲,做一个孝子的榜样,用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体力,来做这个弘扬孝道的教育的工作,德教也就加于百姓。

  现在有网路,用这些远程教学的工具,在摄影棚里面教学,虽然底下一个听众没有,但是这个德教也可以加于百姓,真正奉行孝道,也能刑于四海。我们看到媒体的发达,使这些教育已经容易很多,媒体的教育确实是影响力很大。恩师在讲课里面常讲到,有两种人可以救天下,当然也可以灭天下。哪两种人?一种是国家领导人,天子,他的一个正确的决定可以救世,他一个错误的决定可以灭世,所以造无量功德或者造无量的罪业,都在他一念之间。另外一种人是媒体,媒体的传播者,包括一些影视人员,他们如果能够把好的节目,德行教育的这些节目传播出去,无量功德,如果他们把这些杀盗淫妄、色情暴力的这些节目播放出来,那就是灭天下,让天下大乱。

  影视界里有位人物是一位相声演员,陈寒柏,他是这几年走红的一位笑星,相声演员,一位光头影星,而且他表演的特点是说方言,得到大众的喜爱。而他自己是一位孝子,他的亲生母亲过世了,后来他父亲娶了后母。这位继母对陈寒柏也很关怀、很照顾,陈寒柏对她也能够尽孝。所以陈寒柏他自己说,我之所以能从普通的工人成为相声演员,全是因为我的继母,继母对我的爱,给了我无尽的创作源泉。每天因为陈寒柏工作很繁忙,要去演出,要写相声的讲演稿,所以很劳累,白天在家里睡觉,继母因为怕影响到孩子的休息,所以常常是搬张小凳子在家门口来坐,夏天有时候高达四十度高温,老人家也自己摇著葵扇,就怕打扰到自己的儿子,这个事情也让陈寒柏非常的感动。

  后来因为陈寒柏对他母亲很孝顺,也感动了当时著名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因为侯耀文有一天想来陈寒柏家里做客,相中了他,想收他为徒弟。到了他家里看到,他这一家人,自己的父亲,陈寒柏他们的亲兄弟,以及他后母带过来的几位亲兄弟,一大家子在家里热热闹闹、快快乐乐,非常的和睦,亲情可以说是其乐融融。看到这种情形,侯耀文很感慨,所以做出决定,就收陈寒柏做自己的徒弟。他说自己收徒弟的标准很严格,不仅是看演艺,更重要的是看德,尤其是看他对父母是不是尽孝。侯耀文说,陈寒柏对他继母的这种孝心让我感动,我觉得他的人品好,将来肯定会出好作品、成大器。老一辈的艺术家真懂看人。孔子说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的四科,头一个是德行。所以要在事业上成功,要看他的德行,德行是根,而孝又是德的根,德之本。所以当陈寒柏拜师以后,努力的学习相声艺术,在全国的相声演讲比赛中连连获奖,最后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也连年的表演,获得大众的好评。

  这位孝子对他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晚上他回到家里,因为下了大雨,他的继母因为惦记著自己的儿子没有雨伞,所以听到陈寒柏回来的声音,就马上拿著雨伞跑下楼,结果走得太急,一下子从楼梯上摔下来,摔得小腿粉碎性骨折,陈寒柏一看,马上就背起他的继母,他的继母因为身体比较胖,重量跟他差不多,但是他背起来马上冲出去开车送到医院,而停车的地方到医院还有五百米的路,当时下著雨,陈寒柏就背著他母亲一步一步的向医院走。因为天雨地滑,摔倒了好几次,手臂、脚都摔出血来。他继母说:“孩子,你快把我放下,我们等雨停了再走也不迟。”可是孩子说:“不要紧,妈,我早点把你送到医院我才能安心。”

  当有一天陈寒柏到大连演出的时候,刚准备上台表演就收到手机电话,是他二姐打来的,说咱妈突然患了脑血栓。当时陈寒柏吓了一跳,手机都掉到地上,眼泪都掉下来,可是马上要上台表演,报幕员已经在报幕,他马上擦干泪水,大步走上舞台,还是镇定自若把这个演出演好。当时也是观众们掌声四起,他表演完了以后,陈寒柏对观众们说,为了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对我的厚爱,下面我给大家唱一支歌,叫“母亲”,这支歌也献给我最敬爱、最挚爱的母亲,此刻她老人家正躺在病院里。所以他唱这个歌,唱的时候场内鸦雀无声,陈寒柏边唱边流眼泪,每一句歌词都是发自内心真情的流露,全场都流下热泪。像这一位影星,相声演员,他能够自己爱敬尽于事亲,而能够在表演台上把德教加于百姓,这不等于履行天子的职责一样吗?所以《孝经》上讲,“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一个君子他要教百姓行孝,不必要每家每户去跟人家苦口婆心的讲,只要真正自己做到,哪怕是就在台上唱一支歌,那种真情的流露,就能感动人。所以陈寒柏后来决定,为了照顾病床上的母亲,留在大连跟他母亲生活在一起。在二00五年除夕之夜,他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节目的时候,刚刚表演完,晚上也没睡觉,第二天一早坐北京飞往大连最早的一班飞机,飞回家里给母亲拜年。早上回到家里的时候,一进门就大声说:“妈,儿子给您拜年了!”就把自己的新年礼物献上去,这个礼物就是他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得到的那笔补助费。这位母亲接过这个信封,又从她的怀里摸出同样的一封信封,这是前年,还有另外一个是去年,两个信封,都是春节联欢晚会上陈寒柏的补助费,三个信封放在一起,老人家没有舍得花一分钱。所以你看看这位相声演员,他能够用自己的孝行做出好样子来感化社会大众,可以说他的这种德行比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更为伟大。

  孔老夫子在《孝经》当中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要使到我们社会和谐,人人懂得相亲相爱,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孝道的教育,“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悌就是兄友弟恭、尊敬长上,“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古代是音乐,现在可以泛指所有的文艺演出。这些影星、歌星、演员们,文艺界的这些传播者们,他们能够移风易俗,用他们的影响力,用他们的这种传播媒体的这种方便,可以改造社会风气。“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让上下能和睦要讲究礼,这个礼要从家里做起。陈寒柏你看对他母亲,每年必定是春节晚会表演完,第二天一早就赶到家里给母亲拜年,这是礼,献上新年的礼物,这是礼,以礼治家则家庭和谐,以礼治国者则社会和谐,以礼待天下人则世界和谐,礼的根本就是孝心,就是爱敬。所以陈寒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要做到德教加于百姓最好的方式,用媒体、用远程教学。

  邢昺《正义》讲,“五等之孝,惟于‘天子章’称‘子曰’者,皇侃云:上陈天子极尊,下列庶人极卑。尊卑既异,恐嫌为孝之理有别,故以一‘子曰’通冠五章,明尊卑贵贱有殊,而奉亲之道无二”,这段话是为我们讲了一个一般人可能疏忽的一个细节。这里讲的“天子章”至“庶人章”五章,五孝,叫“五等之孝”,只有“天子章”一开端用子曰,“子曰:爱敬尽于事亲”,这个子曰是孔子亲口说的,“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都没有讲子曰,是不是那几章就不是孔子说的?当然是,这五章都是孔子说的。为什么只在第一章“天子章”那里说子曰,后面没有?邢昺引用南北朝时代一位大儒,经学家皇侃,他有注过《孝经》。皇侃云:“上陈天子极尊,下列庶人极卑”,这五等之孝,极尊的是天子,最尊贵的,地位最高的,地位最卑微的是庶人,普通老百姓,尊卑虽然不同,但是行孝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孝经》的编辑我们可以看到,是怕我们会错解是不是尊卑有不同,所以行孝的理有不同,实际上理是一样的。因为是一样,所以“天子章”,这是等于五孝第一章,之前用“子曰”,子曰是通贯五章的,所以它是贯穿从“天子章”到“庶人章”。这是表明不管地位的尊卑,财富的多寡,不管是哪一行、哪一业,都是要行孝的。所以说“尊卑贵贱有殊,而奉亲之道无二”,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孝亲,都应该把“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的。

  二00五年元月,中国评出“十大孝子”,其中有一位叫李世同,他是河南省杞县的政协副主席,一个地方的领导。这一位政协副主席是一位孝子,对父母爱敬,而能够对全县的老人都尽到爱心和孝心。多年来他深入本县的五十多个行政村进行调查,了解老人家们的生活状况,他发现村子里面的老人,生活愉快的占百分之二十,一般情况的占百分之二十,而受委屈、遭嫌弃的有百分之四十,受虐待、受遗弃的有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超过一半数的老人心情都不愉快,都遭到委屈、嫌弃,甚至虐待。而这些老人家们百分之七十都是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子女供养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完全由子女养活的只有百分之十,这种情况说明大家爱亲敬亲做得不够。所以李世同看到这种情况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就在县里面发起组织,成立“敬老孝老志愿者活动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譬如说他自己亲自做敬老爱老的教育报告会六十多场,听众达到七万多人,这是德教加于百姓,他而且直接关怀帮助解决老人和子女的纠纷案件达到两百多件,而且发动开展“敬老爱老思想教育进万家”的活动。通过教育,通过办这些活动,启发大众的孝心,所以大家称为他是“老年人的贴心人,他是敬老孝老的楷模,是爱心功臣”。

  孔子在《孝经》当中说,“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真正用广大的孝心、爱心对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百姓看到他这么做也纷纷效法,也就不会嫌弃、不会虐待自己的父母。“陈之以德义”,这是讲教学,光自己做得好还不够,还要去讲,要教学,把这些德义忠孝的道理要推广、要宣传、要教学,那么民众就能够自然的行孝。因此我们看到这位河南省杞县的副主席李世同,他也是在行“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行天子之孝,每个人都能够行诸侯之孝,五孝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叫活学活用。只有用到自己生活,这些圣贤之教才对我们有真实的益处,要不然学到最后只是增长一些皮毛常识,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灵性提升没有什么大的用处。这就是恩师说的学儒和儒学,区别在此地。学这些儒的典籍要学儒,学得跟圣人一样,学得跟孔子一样,落实了德行,这是学儒。我们在这里不是搞儒学的,不是搞这些研究的,搞这些研究在大学里面专门有这些哲学系的专业,这么简单几个人他们在那写写报告、写写论文这可以,但是对待老百姓来讲,对真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来讲,那要用学儒。当然我们学习这典籍,用儒学,最终目的还是帮助我们学儒,这就是要落实。

  邢昺的注疏说,“《孔传》”(孔安国传,西汉大儒,注解古文《孝经》),“孔传以人为天下众人,言君爱敬己亲,则能推己及物。谓有天下者,爱敬天下之人;有一国者,爱敬一国之人也。不恶者,为君常思安人,为其兴利除害,则上下无怨,是为至德也。不慢者,则《曲礼》曰‘毋不敬’,《书》曰‘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君能不慢于人,修己以安百姓,则千万人悦,是为要道也”。这段话就讲到,“天子章”里面说,“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这个人是谁?就是天下众人,也就是现在国家领导人说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当然我们自己要做到“爱敬己亲,则能推己及物”,把这个孝心养成以后,用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对待众人、对待一切人事物。推己及物,这个物不仅是讲人,如果说推己及人那只是讲人,但是他讲的推己及物,物的范围比人的范围广,不仅是人,而且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包括地球、包括宇宙,都要以这颗爱敬之心对待,这就是夫子追求的仁道,这就是孝道。所以有这颗心,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的人,你就在你的本分地位上去行孝道。

  所以,“有天下者,爱敬天下之人”,有天下者就是国家领导人,古代的皇帝,现在的总统、主席,他们有天下,这个有天下就是他做天下人的领导,那就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因此把爱敬其亲的心来爱敬天下之人。“有一国者”,一国是讲过去的诸侯,诸侯国,周朝都封诸侯,一个诸侯他有一片国土,这是下面讲的“诸侯章”,“有一国者”就是诸侯,能爱敬一国之人,他本国里面的所有百姓。从这个里面类推我们就晓得,有一家者就要爱敬一家之人;有企业者,有公司行号的,要爱敬一企业、一公司行号之人;有一个学校的校长,爱敬学校之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做省长的,爱敬一省之人;做市长的,爱敬一市之人;做县长的,爱敬一县之人。所以不管我们在什么样的岗位地位上,都要行爱敬之道,爱敬的心没有分别,这都是本性本善,但是不同的缘分里面,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境遇,他表现的相有不同,这是讲到这个迹,那个事迹有不一样,但是心是一样的。所以“不恶者”,这是讲的不敢恶于人,这个解释不恶是什么意思?“为君常思安人”,一个国家领导,爱敬其亲,不敢恶于人,不敢厌恶人,那他当然常思安人,常常思念如何安抚百姓,为他们“兴利除害”,就是替百姓服务,以人为本,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做百姓衣食父母,帮助百姓过上和乐的生活,则上下无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够和睦,这是至德,至高无上的品德才能做到。不慢者,就是不敢慢于人,他是引用“曲礼”,这是《礼记》里面的一篇,说到“毋不敬”,“曲礼”一开端就说“毋不敬”,也就是一切恭敬,一切要礼敬,不能有丝毫的轻慢、怠慢、傲慢。“《书》曰”,书是《尚书》,“为人上者”,这是讲一个领导,“奈何不敬”,怎么能够不敬?做领导的人更要懂得谦卑,对人要平等,不能有架子,这样才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所以这里讲到“君能不慢于人”,就是自己不会轻慢人,而“修己以安百姓”,自己好好的修为自己,断自己的毛病习气,存养自己的德行,而能够安抚百姓,那么“千万人悦”,千万人就是讲到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地,大家都欢乐、都欢喜,都庆幸有这么好的领导人。这就是什么?领导人行孝“要道”,要道是重要的方法和道理,以孝治理天下。重要的道理并不是复杂的道理,古人讲“大道至简”,真正大道理很简单的,你看几个字就说明白,自己“不敢慢于人,不敢恶于人”,而能够“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修己以安百姓,则千万人悦”,你看这就是至德要道,说到一个字,就是孝。所以领导,这里讲的“为君常思安人”,他所思念的、所想的不是自己,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所想的就是如何让百姓过得幸福安乐。怎么做?就要修己以安百姓,如果不修己,百姓也不能安。为什么?自己身心没有修好,自己都不安,怎么能安人?

  所以前年二00六年四月份在杭州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它的主旨讲得好,“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众生与我本来一体,这个我讲到究竟处就是我的心,众生是我心变现出来的,当然跟我心是一体,所以我心安则众生安,这个心不是别人的心,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使世界和谐怎么做?自己要心净、心安、心平。心清净没有染污,贪嗔痴慢那是染污,完全是本性本善起用,没有那些不好的习性,心清净,心安,没有烦恼,心平,没有对立冲突,那就是世界和谐,那就是夫子对颜回的开示说,“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焉”。这是《孔传》里面给我们开解出来的含义。

  刘炫,隋朝大儒,注过《孝经》。“刘炫云:爱恶俱在于心,敬慢并见于貌。爱者隐惜而结于内,敬者严肃而形于外”。这里是告诉我们心和相表现有不一样,这里讲到爱敬的爱、不敢恶于人的恶,爱和恶,就是爱敬和厌恶都是在于心,心上起了爱敬或者起了厌恶,心上的念头,心上起了念头必定会有表现的相貌,相貌是什么?就是敬和慢。爱表现出来的相貌必定是敬,你爱这个人你必定是敬重他,如果你讨厌这个人,厌恶这个人,你必定是对他轻慢、怠慢。所以爱恶讲的是存心,敬慢讲的是相貌。“爱者隐惜而结于内”,现在要培养我们的爱心,实际上孝就是爱,爱是什么?是本善,宇宙是一体的,所以这个爱心是涵盖宇宙万事万物一切众生,这也就是孝道。孝道在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之间,爱表现成父子有亲,父慈子孝,这是爱,在君臣这个关系上讲,必定是君仁臣忠,君臣有义。所以爱心是一个,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关系上,表现的相貌有不同,所以他说“爱者隐惜而结于内”,这个爱心我们看不见、摸不著,但是我们能感知。从什么地方感知?从外形上,外形上就是敬,“敬者严肃而形于外”。所以外面,这个外表对人那种毕恭毕敬,由衷的,这是说明他对人有爱意、爱心。所以一个是在内心上讲,一个是外相上讲,这种说法也很好。所以君子他在存心上就达到了仁爱,一体的爱心,他必定是在家对父母爱敬,对外百姓也是爱敬。

  “诸侯章”、“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都是爱敬之心表现在不同的地位上,不同等级阶层的人这个存心是一样的,表相有不同。所以能够以爱敬而对天下人,天子就可以保其天下;诸侯以爱敬之心对一国,他能保存其社稷;卿大夫能以爱敬之心来对待自己的一个家族,这个家是个大范围的家,他能保其宗庙;士人以爱敬之心能够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庶人,普通老百姓,爱敬存心也就能保其田农、田宅,地位尊卑有不同,爱敬之心无二。所以这章最后一句话说,“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个一人,当然在“天子章”里面专门是指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人,这个庆就是善的意思,这个领导人有善德、有德行,“兆民赖之”,兆这是古代数目字,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十亿为兆,有的说是万亿为兆,也有的说是百万为兆,但是实际上我们也不必去强求它的精确单位是怎么样,兆民就是泛指一切的百姓,都能够因为天子行孝而得到庆善,都能够倚赖这位天子,也就是这位天子他能够行孝行善,是可以做为百姓的依靠,他为百姓造福。

  “甫刑”,实际上是《尚书》里面一篇,叫“吕刑”,也叫“甫刑篇”,孔老夫子讲一段话必定是引用这些古代典籍的经文,一部《孝经》从头到尾引用《诗经》的引用很多,这里引用《尚书》。可见得孔子他老人家都是出口有据,都有依据的,不是胡口乱说的,所谓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老夫子他一生自己说,只有叙述前人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自己没有创作。这是他很谦逊,也是事实。现代人都爱讲创作,写一本书还加注版权,不让别人翻印。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他是什么?他自己没有创作,他只是汇集,转述先贤的教诲,叫述而不作。自己信而好古,信是信奉古圣先贤教诲,好学,学习古人,效法先贤,所以他成就圣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是本章的总结,“一人有庆”是结“爱敬尽于事亲”上面的,就包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这都是天子的善,下面讲“兆民赖之”,这是“德教加于百姓,而刑于四海”,因为天子自己行孝,他用这些孝道的教育德教来推广,来教导大众,使到大众也断恶修善,也有了依赖,所以上下能够和谐。所以领导人做好榜样,众生就有福。

  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现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等都积极的采取行动,全力以赴来救灾,号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温总理到灾区视察,跟这些灾民们在一起一起去抢险救灾,这个相片上面看到温总理含著泪看望灾区的这些孤儿,虽然自己很年迈,但是他还是奋战在第一线,鼓励灾民们勇敢的面对灾难,鼓励大众竭力抢险。温总理自己本人也是孝子,我们看到一份报导说,温总理虽然是日理万机,但是每天在中南海必定,只要有时间,肯定要回家里陪他母亲吃饭,除非是特殊的任务,这是他对母亲的那种爱敬,爱敬尽于事亲,而用德教加于百姓,自己做好样子,废寝忘餐的为人民服务,这是给我们做个榜样出来。所谓一人有庆,这一人是国家领导人,他们能够行孝、行善,兆民赖之。

  现在我们看到世界上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精神的生活愈来愈没有过去那样的快乐,人们很多都迷恋在物欲的追求上面,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断了好几代,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摧残,到现在已经衰微到极处,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推行德教,所以“德教加于百姓”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上可以说比什么都重要。国家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的主张,也得到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赞同。但是如何能落实?中国古老的典籍《礼记·学记篇》里面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用圣贤的教育才能唤回人心,把人们追逐物欲、废弃伦理道德的这种观念改变过来,才能够真正得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恩师在安徽省庐江县建立的在汤池镇的文化教育中心,两年多来就用《弟子规》的教育,改造全镇人民的社会风气,起到很好的效果。联合国很多人,官员和大使,世界各地的这些和平教育工作者们,纷纷要前来考察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试点,证明什么?和谐社会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我们看到社会上是需要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要谈到教育,师资最重要。而社会上是需要有一批有志的青年,所谓一批精英人才来传承老祖宗的道统,来推行德教,自己要做到爱敬尽于事亲,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然后推广圣贤教育。因此钟茂森看到这种情况,也跟母亲商量,要放弃自己在澳洲昆士兰大学的教授的工作,前来从事圣学教育。母亲也非常的支持,我自己也很感动。在二00五年当自己心里决定立志走上圣贤教育之后,给母亲写了一封新年贺卡,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亲爱的妈妈,韶光飞逝,妈妈已到了耳顺之年,而您教养儿子已三十多个寒暑。我在这三十多个寒暑中,愈来愈体会到,世上最伟大的是母爱。母爱,能在寒冬中为儿女带来温暖,在酷暑中带来清凉……您对我三十多年的养育中,含辛茹苦,毫无保留,不求回报。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说:“天地是孝德结成,日月是孝光发亮。”父母恩德无边,而“孝亲乃天地第一德”。我立定志向,尽形寿落实孝道,时时以九条孝愿来鞭策自己,保证您晚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乐!《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大孝者应以德济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世界,圣教衰危,天灾人祸频繁。我们庆幸得蒙净公恩师教诲,得遇正法,获益无穷。我愿继承恩师之志,为挽救世运人心,努力修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尽形寿为人演说圣贤之道,弘法利生,以报父母、恩师、天地、祖先、古圣先贤之德!儿茂森顶礼,二00五年元旦”。

  所以,“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我们每一个人,哪怕是普通的人,都可以去做到的,都应该去做的。

  “天子章第二”里面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所以天子不一定只是指领导人,当能够真正做到“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我们也在行天子之孝。在五月十二号的全国尤其是四川省的大地震,让数万的中国同胞被埋葬在地震的废墟当中。中国国务院决定,把十九号、二十号、二十一号三天,做为全国的哀悼日,深切的哀悼四川省汶川县的,乃至其他受灾地区的死难的国民,中国的同胞,全国这三天都会下半旗,停止一切的公共娱乐的活动,全国人民都处在哀痛、悼念的情绪当中。而且在今天的下午(十九号)两点二十八分开始,定为是全中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来悼念灾区死难的同胞。这是国家提倡同情、哀悼我们的同胞,也正是在落实《孝经》里面的“丧亲章”。“丧亲章”告诉我们,“孝子之丧亲也,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都处在哀戚当中,停止一切的娱乐,悼念死难的这些亲人。

  中华各民族的人民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黄子孙,所以这些死难的同胞们真的就是如同自己失去的父母、家亲眷属一样,所以有这样的哀悼的这种仪式,可以引发每一个国民的孝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团结各族人民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苦难的时候,大家团结的心更提得起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心更提得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短短的几天之内,整个中国,乃至整个全世界的华人,都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来帮助赈灾,帮助安慰这些灾区的灾民。包括我们师父上人,刚刚听说有这种灾难发生,立即就拿出一百万的资金,送到灾区人民那里,而且号召所有的净宗同学们,为这些灾区的罹难众生祈祷、念佛、回向,并且设置捐款的功德箱,让大家也能够出一分爱心。而且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知道这三天做为全国哀悼日之后,立即在网路上公布这个讯息,启请全球的净宗的同学,在今天的下午二点二十八分,跟全国哀悼的时刻同步默念佛号,阿弥陀佛佛号一百声,以自己的身、口、意清净这样的功德,来回向给罹难的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是对亡者的安慰。同时也要求每一位同学每天晚上在八点半来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千声,大约是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专门回向世界各地消灾免难、风调雨顺。

  《孝经》上说,“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这是讲到对生的人,在世的父母、亲人,要让他们得到安乐,这是对他们的尽孝,他们已经过世了,要对他们进行祭奠、祈祷,包括默哀,这都是祭奠。祭奠他们,他们就能够享用得到,“鬼享之”,这鬼就是过世的这些亲人。人的生命虽然已经断灭,他的灵性不灭的,他的灵魂依旧还在,所以对他们的尽孝的心不能有中断,还是要竭尽全力的让他们得到安乐。所以生的人,这是阳世间的人,死后的人,这是阴间的人,阳间、阴间都得到安乐,自然天下就和平,灾害就不会发生,包括天灾,也包括人祸,“祸乱不作”是人祸,包括那些战争、恐怖袭击等等,都不会出现。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和谐的景象发生?说到底还是以孝治天下的结果。古代的明王,圣明的君王,他们懂得以孝治理天下的利益无量无边,所以他们带头号召全国的老百姓来这么做。“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这就是以孝治理天下,所以能得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和谐世界。

  所以学习《孝经》,正遇到国家这种灾难的时刻,要把我们所学的落实,以一颗真诚的孝心,为死难同胞祈祷、哀悼,为中国境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祷。祈祷的方式可以用念佛。祈祷还要扩展至全世界,不仅是中国能够得到和谐太平,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当中,都是地球人,地球的村民,因此要回向全世界。这个孝心和爱心是没有国界的限制的,没有种族、没有文化信仰这些隔阂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人的本性本善。《孝经》上说的就是“父子之道,天性也”,所谓天性就是人本有的这种本性,不是人教的,自然它就能显露出来,尤其是在灾难当头的时候,我们更能看到这些感人的天性的流露。

  在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的灾区里面,这些救灾的武警战士们在一个房屋倒塌的废墟里面发现一具尸体,是一个年轻三十岁上下的女子,她是双膝跪在地上,两只手在前面撑著地,身体已经被房屋倒塌的废墟压得变形,早已经气绝身亡,可是发现就在她的怀中,用身体保护之下还有一个小婴儿,只有几个月大的,一点事都没有,正在安详的入睡。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婴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压下来的房屋,保护著自己的婴儿。在场的武警战士流著眼泪,非常感动,把婴儿救出来以后,同时发现这个婴儿,裹在婴儿身上的被子里塞著一个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著已经写好的一条短讯,这是年轻的妈妈在临死前写下来的短讯,短讯说:“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在这个地震灾区里面有很多,为我们显示出母爱、父爱如此的伟大,可以牺牲自己保全儿女。

  所以我们今天得以长大成人,就能想一想从小到大有多少父母的爱心的付出,多少无私的奉献,父母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都献出来,让我们得到安宁,这就是父子的亲情,这就是人本性的本善,毫没有自私,完全的献身。所以圣人的教育,把孝道这种天性能够保持一生,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个人能够从小到大、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天性,并且能够把这种天性扩而大之,对待所有的人如同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去行孝,去献上爱心,这样的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圣成贤的教育。所以读到《孝经》,看到眼前发生的事情,很有感慨。

 

【本文责编: 郝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