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中华孝道·300封家书承载的浓浓孝义
中华孝道·300封家书承载的浓浓孝义
来源: 大庆网    2024-09-30 11:02:0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明媚的阳光下, 79岁的刘何氏坐在房前,眯着眼睛看着前方,脸上是满满的幸福。再后来,刘航除了给母亲写家书外,还会给邻居们寄一些带着东北雪景的明信片,让生活在江南...

 

  【图语:300封家书承载的浓浓孝义】

  明媚的阳光下,79岁的刘何氏坐在房前,眯着眼睛看着前方,脸上是满满的幸福。52岁的邻居老张站在她身边,大声给她念着儿子寄来的家信,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着。

  虽然老张尽可能大声读着,但刘何氏已不能完全听清信的内容。她紧紧捏着信封,清楚地记得这是儿子寄回的第300封家书……

  这样读信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小村庄的一户农家。

  在遥远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每月20日前后,市直机关的刘航都会将一封家书投进邮筒,寄往黄冈市的家中,每月至少一封,21年不曾间断。

  儿时扯长了母亲的衣襟

  一沓泛黄的信纸上面印着“大庆宾馆”四个字。刘航说,这信纸已经有20年了。

  刘航出生在江南水乡,父亲在渔场工作,母亲是家属工,他有5个姐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他是全家的宝贝疙瘩。

  刘航3岁那年,家中发生不幸,父亲因工殉职,扔下了母亲和6个孩子。临终前,父亲嘱咐母亲:“一定要供儿子念书。”母亲含泪点了点头。一个女人带着6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擦干了眼泪,开始种棉花、养猪、做零工……

  姐姐们已经可以帮下手,可小刘航还在懵懂之中。没有了父亲,他对母亲更加依赖,不管母亲去哪,他都紧紧拉着母亲的衣襟。久了,母亲的衣襟被他扯偏了,右边总是比左边长出一块。19岁那年,刘航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不识字的母亲捧着录取通知书,高兴得掉下了眼泪。

  当天母亲去给父亲上了坟。她流着泪说:“老刘,你交待的事情,我做到了。”离家前夜,母亲拿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400元钱。母亲告诉他,这是父亲的抚恤金。这么多年,不管生活多么困难,母亲都没有动过一分,就是为了留给他做上大学的学费。

  那年家信夹着蛤蜊油

  说起给母亲的第一封信,刘航笑着说,那封信里还夹了点东西,是东北那些年冬天女生最常用的“化妆品”。

  为了养家和给刘航攒学费,母亲每年都要养两头猪,春天卖一头,秋天卖一头。那时候养猪没有饲料,只能出去采野大麦。采猪菜要用手撸,因为怕伤手,别人都会戴上手套,可是母亲舍不得买手套,就光着手干活,一撸就是6年。每到冬天,手就会裂开一道道口子,钻心地疼。

  来到哈尔滨后,刘航发现,东北有一种叫蛤蜊油的护手霜,很多人用它治手裂,刘航就买了一盒,想寄给母亲。可是,单独寄东西还要另花钱,于是,刘航灵机一动,把蛤蜊油涂在塑料膜上,再对折,做成饼状,装在信封里一起寄给母亲。

  “寄了那封信后,我特别开心,心里想着到晚上我妈的手就不会那么疼了。”刘航说,那时候,他开始在哈尔滨做家教、打零工,尽量贴补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

  回家村口有母亲的身影

  上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刘航提前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告诉母亲他1月16日到家。他没想到,因为这句话,母亲在离家4里外的村口等了他两天。

  现在,从哈尔滨到湖北,坐火车要1天多时间,而在1993年,要两天半,还要倒汽车,才能到刘航住的村子。

  那年放假后,刘航急匆匆上了火车,可是因事在路上耽搁了,直到1月17日才到家。

  下了车,远远地,他就看到村口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张望,那是母亲。焦急的母亲看见儿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回到家,刘航看见饭菜都已经做好了,热在锅里。原来,母亲从信上知道刘航1月16日到家,早上准备好了饭菜,就到村口等他,一直等到天黑也没见儿子回来,担心儿子路上遇到状况,晚上连觉也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来到村口张望。那次以后,刘航写信再也不提确切的回家时间了,只是说“最近”、“这段时间”、“过些日子”会回去。他心疼母亲,怕母亲再到村口等。

  激动洗衣棒掉河里未察觉

  刘航大学毕业那一年,正赶上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母亲为这事上了火。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航来到了大庆工作,他立即给母亲写了封信告知。

  后来,村里大伯家的哥哥告诉他,当天,他的信邮来的时候,母亲正在河边洗衣服,刘航的哥哥就站在河边给母亲念信。

  得知儿子有了工作,母亲激动得连洗衣棒掉到河里都没有察觉。

  1998年,刘航在大庆交了女朋友,他写信告诉了母亲,并且随信寄了一张女朋友的照片。

  母亲见信,托人给他捎了话:“儿子,妈知道你有女朋友了,很高兴,就采了妈自己种的头茬棉花,挑最好最白的,给你们准备了三条棉被。”

  刘航说,为了做这三条棉被,母亲攒了两年的棉花。这些棉花,都是母亲亲手挑的,是连一粒棉花籽都没有的、最洁白的棉花,每条棉被有12斤重。知道这件事后,刘航的女朋友被老人感动了。结婚的时候,母亲没有来。

  因为当时刘航刚参加工作两年,没有积蓄,而路费和住宿费对他和母亲来说,都是很大的开支。因此,母亲和老家的亲人们都没有参加他的婚礼。

  听信不识字的母亲很幸福

  20多年前,通讯不发达,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会往家里写信。后来,随着传呼、手机的出现,很多人不再写信。

  可是刘航却一直坚持着给不识字的母亲写信,参加工作21年不间断,这是为什么呢?刘航说,当年,在他出生的那个江南小村子,考上大学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母亲也因为完成了父亲的夙愿,倍觉欣慰。

  由于母亲不识字,家信寄到以后,村里的邻居们就会来给她读信,母亲的一些老姐妹也来一起听信。每当这时候,母亲都是幸福和自豪的,而这种幸福和自豪,正是儿子带给她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刘航说,自己在上学的时候也不明白母亲的感受,当时写信只是为了报平安。后来参加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孩子,渐渐理解了母亲的感受,于是就不间断地给母亲写家信。

  2009年,刘航曾经把母亲接到大庆来住,但是母亲不习惯东北的气候,也不愿意待在楼里,就又返回了湖北。再后来,刘航除了给母亲写家书外,还会给邻居们寄一些带着东北雪景的明信片,让生活在江南水乡的邻居们一起分享母亲的快乐和幸福。

  一封家书,千里思念。母子情深,见字如面。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