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七旬母亲街头露宿4个月】
昨日上午10点,东风路丰乐路西北角,一位满眼泪光的老人蜷缩在几床被褥边,呆呆地望着车水马龙,她说自己已经在这个路口生活了近4个月,因为儿子和自己约好要来这儿接她回家。(1月8日《郑州晚报》)
相信每个人看到此新闻都会被老人对儿子深深地眷恋而感动,风餐雨露1年多,坚守原地待儿归,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进入“小寒”,郑州最低气温跌至零下,躺在路边的老人让路人挂念,也成为社区、民政部门及警方等的重点关照救助对象,送饭,送棉衣棉被,还有人塞钱……可是,老人不肯去救助站、养老院,让大家颇感为难。
就因为在这位妈妈心目中,孩子是很孝顺的。她说,孩子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不回来肯定是遇到了难处。“俺孩儿给我说过:不会忘了妈。”
无论身何难处,身为人儿,岂有抛下年迈老母不管之理?笔者无意去讨伐老人的儿子,人活世上必有其艰,但面对在冰冷寒夜露宿街头的母亲,谁不为之动容?
当我们在被老人“盼儿归”的痴情感动之余,在谴责其儿不孝之时,更应该思索一下该如何让老人有个温暖的栖息地。
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爱与温暖的,这点从老人身上铺盖的10层厚厚的被褥可以看出,可以从她反复强调“他们都好”可以看出。
但路人相助,旁人送暖都仅仅是暂时之助,却给不了老人一个安全可靠的保障,更无法避免老人在寒冬里遭遇意外。
当地警方和民政部门一再强调多次做老人工作,甚至送到过救助站但老人还是跑了出来,而且“我们想救助,可必须得当事人自愿,不能强求”。
面对寒风中等儿归的老人,救助部门表现出来的“无奈”显得有些冰冷,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救助的目的就是对城市里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面对罗老太太目前的境遇,我们不能总感动于她盼儿的那份痴情,更不能以制度借口来开脱,更不可以让寒冬给她带去不幸,否则将来痛心的将是我们整个社会。
很明显,罗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一床被子、一口粮食,她缺的是内心对儿子的眷恋、依赖和对亲人的最后一点寄托。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再好好反思一下,面对老人露宿街头、无依无靠的不争实情,你们的工作是否还可以做得再细一些、再深入一些?毕竟,救助有时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包括对救助者心理困境进行救助。
子孝缺席,救助部门需及时补位,不要等到老人出了意外,不要等到民众寒了心,那时再表现出来努力和积极,即使再温暖,也会像是寒冬里抽在脸上的巴掌,让人感觉到的是火辣辣的生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