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传承孝道文化要“取精髓去糟粕”】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1月11日上午,在上海嘉定区一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感动。(1月12日新闻晨报)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道,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出发点值得肯定。但,要求学生集体向父母跪拜的做法,实在不妥。
其一,孝道在孝心,并不在于形式。弘扬孝道,重要的是向学生们传授孝老爱亲的道德理念,而且这种理念也应当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文明。作为一项宣传孝道活动,学校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但没有必要一味地“复古”,非得让孩子们给父母下跪叩头,站在父母跟前鞠躬敬个礼,道出几句感恩的话,也就足矣。而这种让数百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过于形式化,而且透着封建礼教的霉味,实不可取。
其二,孝道意在自身行孝,不是给别人看。孝心孝行本是家庭礼教,重在自身践行与传承,而不是做给他人看的。即便是想让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应该引导学生自发开展活动,不必强求划一,搞集体表演。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活动,这些事情若纯属学生自发,或者在家里养成习惯,倒也没什么。一旦放到公众场合,集体组织,就有表演成分,不能不说已经变味。
其三,尽孝也要讲现代文明。其实,最早下跪是因为与习惯有关,古人喜欢“席地而坐”,就是先跪后坐,因为下跪,叩头就是自然的了。最早的“席地而坐”不分尊卑,到了汉末魏晋年代,有了凳子,而到唐明宗时凳子有了靠背,叫椅子,再到宋代出现带扶手的交椅,就慢慢开始有了权力象征,民间叫“交椅”,宫廷称“龙椅”或“御座”……凳子椅子的出现,改变了权力者的坐姿,使相互叩拜的礼节出现不对称,有了尊贵和屈辱之分。既然有了尊贵和屈辱之分,下跪叩头,就是把对方当作应受尊崇的权威,把自己变成了屈辱低下的一方。上了朝廷,就下跪叩头,三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可见,下跪叩头并非孝道,传统孝道讲究的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绝对服从。
学校教育,对传承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时俱进。以孝道文化为例,应该有所选择,跪拜本身就是封建等级尊卑制度的产物,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文化糟粕。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理应抛弃,不能混淆视听。人道主义和人性光辉,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现代家庭伦理更讲究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的精神,即父母要爱子女,子女要敬父母,父母不能溺爱子女,而子女也不可愚孝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子女下跪“谢恩”,这明显是脱离现代社会,难以推而行之。
传承传统的孝道文化,需要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抓住孝的思想精髓,让孝的形式服从于内容,使孝道文化在传承中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现代文明,把孝道文化融入人们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