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孝道弘扬要跪父母更要润物无声】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昨天上午,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此外,活动还有一项主要内容:在庄严肃穆的乐曲声中祭奠华夏万姓先祖。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感动。不过,作家、教育学者叶开表示,90年前,孝道就被指为文化糟粕,我们在推广时要有所选择。(1月12日《新闻晨报》)
集式跪拜式的孝道弘扬,近年来几乎成为一些学校在方式选择上的标配,比如有的采取集体给老师下跪,或者集体给父母洗脚,还有集体给父母喂饭——2013年,湖北新洲城关高中100个学生跪着给自己的父母喂了一顿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嘉定区这所民办学校,组织的800人下拜磕头的孝道仪式,在形式上并没有脱离“运动式”和“炒作化”的窠臼,同样也再度陷入了“把孩子作为弘扬孝道的工具”的质疑。
目的确实值得肯定,方式却未必值得褒奖。下跪式孝道弘扬里的是是非非,其实也是社会进步之下,教育者如何具有更好的担当的追问。跪的方式并无不妥,也未必就是所谓的文化糟粕,问题在于其能达到多大的效果,能否有更好的选择方式。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连其父母都不孝顺,那么也就很难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尤其是当下,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下滑,实现道德的回归与弘扬,也成了一个无以回避的现实课题。然而,如何实现道德的回归,如何真正弘扬孝道,并使之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行为,除了集体下跪式的“道德营销”,恐怕更需要润物无声的教育担当。
孝是一种言传身教,更是一种长期的思想熏陶。学校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然而你很难想像,若平时对思想道德极不重视,人格塑造也严重短腿甚至不问不闻,对学生的一些失德之举,不强化教育与管理,未能给孩子们一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的环境,仅靠一两次场面宏大的“孝敬文化节”,就能让价值观瞬间得到培育和塑造。这样的做法过于急功近利,也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恰恰相反的是,在孝道的培育与塑造上,我们的教育者缺的就是耐心、诚心、担当与责任。
孝不仅是给父母洗洗脚、喂喂饭、作跪拜礼,而是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如何去尽孝;还得告诉他们,孝是行于当前,显于细节,是一以贯之和长期坚持;还得告诉他们,孝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不计报酬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孝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意识,一种铭心刻骨的念想,只有时时想着父母,处处念着长辈,才会有发自肺腑的行为表现。否则,感动了一时却无以坚守一世,热闹了一阵去冷落了长期。若连“常回家看看”都成为一种奢求,那么场面再隆重的下跪,对于父母和长辈们来说,如此巨大的反差只会加重内心的失落,孝在此刻就成了一种秀场,老人与孩子都成了一种道具。
一朝一夕是无以让孝心高涨,也无以让其永贮于心。人格的塑造与培育无法做到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之功”。时下的教育追求轰动效应,讲求的应试哲学,把近功利近上演到了极致,可是孝道的弘扬需要过程的积累,需要内涵的堆积,更需要时间的积淀。除了热闹非凡、场面宏大的集式跪拜,还需要默默无声的示范与带动,需要润物无声的浸润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