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 > 孝论|终孝章第十二
孝论|终孝章第十二
来源: 网络    2024-09-30 10:59:49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父母之丧亦哀,缞绖①则非其所宜。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如兰盆法,是可谓孝之终也。法云居父母之忧事...

 

  【图语:孝道故事】

  父母之丧亦哀,缞绖①则非其所宜。以僧,服大布可也。凡处,必与俗之子异位;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如兰盆法,②是可谓孝之终也。

  昔者天竺之古皇先生③,居父之丧,则肃容立其丧之前,如以心丧,而略其哭踊也,大圣人也夫。及其送之,或舁或导。大圣人也夫。目犍连④丧母,哭之恸,致馈于鬼神。目犍连,亦圣人也,尚不能泯情。吾徒其欲无情耶?故佛子在父母之丧,哀慕可如目犍连也,心丧可酌大圣人也。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而十师之丧期,则有隆杀也。唯禀法得戒之师。心丧三年可也。

  法云⑤在父母之忧,哀慕殊胜,饮食不入口果日。法云,占之高僧也。慧约⑥殆至人乎?其父母垂死,与诀,皆号泣。若不能自存。然丧制哭泣,虽我教略之,盖欲其泯爱恶,而趋清净也。苟爱恶未忘,游心于物,临丧而弗哀,亦人之安忍也。故泥亘⑦之时,其众抚膺大叫,而血现若波罗奢华⑧,盖其不忍也。律宗曰:「不展哀苦者,亦道俗之同耻也。」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注释

  ①缞绖:缞是古时的丧服,用粗麻布缝成,披于胸前。绖是古代丧服中的麻带。绞绖指正规的丧服。

  ②每年七月十五日(即孟秋的望日),汉语系佛教地区要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仪式,这一仪式叫盂兰盆会。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言,目连以天眼看见他的亡母生饿鬼道受苦,得不到救拔,因而去告诉佛陀。佛陀为他说救济之法,即在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置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七世父母即得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佛教徒常于此日广设供果,以度地狱鬼亲。盂兰盆是佛教术语,意思是解救倒悬之苦。

  ③天竺:古印度。古皇先生,此处应指释迦牟尼佛,因原为皇子,其父为净饭王,故称为“古皇先生”。

  ④目犍连: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或作大目犍连,简称目连。他是古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好友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归依释迦牟尼后,侍于佛左侧。相传他神通广大,能飞上兜率天,故称为「神通第一」。目连哭母事,见《盂兰盆经》。

  ⑤法云:(公元四六七——五二九年),南朝齐、梁间僧人。俗姓周,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七岁出家,十三岁受业,三十岁开讲于建康光宅寺。梁武帝时备受礼遇。曾任大僧正,又被梁武帝礼为家僧。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著有《成实论义疏》等。法云居父母之忧事,见《续高僧传》卷五,载(大正五十·页四六四)。

  ⑥慧约:(公元四五二——五三五年),南北朝僧人。俗姓娄,东阳(今浙江金华)人。十七岁出家于上虞东山寺,善讲《维摩》、《法华》等经。梁武帝慕其名,于佛浴日请其授菩萨戒,并尊其为国师。慧约哀悼父母事,见《续高僧传》卷六,载(大正五十·页四六九)。

  ⑦泥洹:即涅盘。

  ⑧波罗奢华:梵语,即赤花树。

  僧人的父母死后,举丧时,也应该悲伤,但不必穿正规的丧服。作为僧人,穿一件用粗布制成的丧服也就行了。治丧期间,不要和世俗之人处在同一位置上。入殓过后,应按时回家探望。送葬时,可以在一旁扶着灵柩,也可以在前面导引。父母亡后三年,虽不必穿着丧服守丧,但应该在心里守丧。静修佛法,以超度父母的亡灵。三年守丧期满后,到了每年父母的忌日和孟秋的望日,一定要设斋供众,讲诵《盂兰盆》法,这就是孝的最终表现。

  天竺国皇子出身的释迦佛,居父丧时,整肃容颜站在父亲灵位前,在心中守丧,而并不用哭天抢地来表达孝道。这真是大圣人啊!到了送葬的时候,他时而抬着灵柩,时而走在灵柩的前面,这真是大圣人啊!目犍连的母亲死后,他哭得非常伤心,聚集饭食,致馈鬼神。目犍连是一个圣人,他尚且不能泯没感情,我们这些佛教徒难道非要无情吗?因此,佛教徒在父母丧葬期间,可以像目犍连那样表现出哀慕之情,也可以按照大圣人的榜样,在心里守丧。居师父之丧,应该和居父母之丧一样。如果有许多位师父,则应有厚薄的不同。其中,对于给自己传法施戒的师父,应该在心里守丧三年。

  法云在守父母之丧期间,哀伤极深,思念极至,一连好几天,饮食不入于口。法云,人们公认他是古时的高僧。慧约大概可以称得上是至人了吧?他父母临终时,与他诀别,三个人一起悲泣,无法抑制感情的流露。守丧时哭泣,是佛教不提倡的。因为佛教希望人们能泯除爱恶之心,趋于清净之境。但假如人们未能泯除爱恶,仍然超越不了客观世界,那么,在丧事期间发乎人情的悲哀,勉强加以压制,作为一个人,又怎能忍心呢?所以佛祖涅盘之时,众弟子搥着胸脯悲号,血泪迸溅,犹如波罗奢华绽放。律宗说:「不表现哀苦之心,僧俗之人应同样引以为耻。」那么,佛教徒临丧之时,怎能不从心底表现出哀苦呢?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上一篇: 孝论|蒙光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