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宁波中华文化学院)等主办的“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宁波举行。总结此次论坛各位学者的主旨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阳明学的百年浮沉及其根本精神。龚鹏程等学者从政治、学术、社会三个方面,对近一百年间阳明学的发展进行总结,指出近代阳明学的勃兴有许多因素,不能立于“文化不容忍”的心态,将阳明学说过分地高大化、正面化,而要将阳明学说放置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整体背景中加以客观地看待。当前阳明学说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倡行不能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阳明学说需要结合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实现其文化思想、精神内容的不断更新,使之体现出文化的、历史的、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阳明心学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启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人们称誉为“三不朽”的人物,在明代人们就称颂他“在事业有佐命之功,在学问有革命之功”(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纵观王阳明一生,无论是为人、为学、为政、为道,之所以都能名垂青史,是与其投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今天弘扬阳明思想,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理论资源。胡发贵研究员指出,王阳明曾下大力气究心于乡村治理,创造性地发展了“善政不如善教”的思想传统,建构了“调摄为主,攻治为辅”的乡村治理理论。阳明在江西和广西任上推行基层治理措施时,常常是以喻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晓喻口吻,发布其乡村治理计划,而非一味警告或恐吓,其显著特色是一种柔性的治理,是推崇仁爱为务的德治,而不是“寡恩薄情”的“法治”;尤其是在他的《南赣乡约》中,在根本的价值理念上继承了传统的“善教”观,且以乡约的新形式,将之生活化和具体化。这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治理智慧,也为当今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三、阳明心学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那么,王阳明学说对当代道德教育有些什么启示?钱耕森教授指出,王阳明人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二是在这五德基础上又增加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王阳明“人伦”道德教育即是通过以上十三种道德品性的宣传教育,实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天下太平的社会和谐状态。张海晏研究员认为:“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无序’,当下中国人最缺的是‘魂’,人心失衡,行为失范,社会失序。”因此,“阳明的道德理想主义就是一种安魂工程。它特别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中道德的优越性和主导性,把人格之尊严和德性之圆满作为人生意义的至高境界,无疑具有唤醒人文精神和点燃理想之光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