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传统文化入职教:走进中华艺术宫
传统文化入职教:走进中华艺术宫
来源: 文汇报    2024-09-30 10:40:07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作为"走进艺术宫"第二季活动,来自上海中职学校的9位中青年教师9月13日在中华艺术宫呈现语文、建筑等8节门类不同、风格迥异的教改探索课程,很受学生和参观者们的欢迎。

  东方网9月19日消息:中华艺术宫0米层雕塑《莲说》前,上海商业会计学校语文教师肖新风身着中国风白色长裙,讲台上播放着中国水墨画为背景的PPT和荷花盆景。站在她身边的,是一群手持绿色莲蓬的非艺术类专业中职学生和参观者们。师生们是在艺术宫里上一堂《莲说荷梦》的语文课。

  周敦颐的《爱莲说》、曹植的《芙蓉赋》、杨万里的《小池》……从古至今,荷花历来被中国文人所赞颂,因其"出淤泥而不染"被人们奉为高洁的象征。当天的语文课上,肖新风结合艺术宫的雕塑建筑讲解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作为"走进艺术宫"第二季活动,来自上海中职学校的9位中青年教师9月13日在中华艺术宫呈现语文、建筑等8节门类不同、风格迥异的教改探索课程,很受学生和参观者们的欢迎。公开课以"手拉手"为主题,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合举办,旨在让广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感受艺术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中华艺术宫内的馆藏资源,结合新媒体的教学渠道,传统文化流入了学生们的课堂,也借此展示了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和在文教结合上的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沪上职业学校新学期的第一课,成为了感悟民族经典文化的特殊一课。

  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课程

  9月13日,中华艺术宫第21展厅旁的大理石阶梯,成了最自然的阶梯教室。一群建筑专业的学生坐在阶梯上,身旁是铺着两幅学生自己创作的画满世界经典建筑的长卷。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高级讲师周培元和顾香君向学生们讲解着各类建筑的风格特点。

  "这座寺庙在上海,你们知道是哪座吗?"周培元举起一幅画,"静安寺!""龙华寺!"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这是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宝山净寺,虽然它建于明朝,但建筑式样却有着唐朝的风格,特别是屋檐。"周培元的解说回荡在宽阔亮堂的阶梯间,学生们被传统建筑的魅力吸引着。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提起斗拱建筑结构,学生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周培元继续讲解道:"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生活在上海这个时尚都市中,现代风格建筑比比皆是,其实,我国许多传统经典建筑结构也值得了解。

  建筑工程学校学生小林说,"这里本身就是一座建筑艺术集大成的场所,可以说是一座殿堂。虽然是坐在阶梯上听课,但氛围很好,随处可见现代建筑的华美之处。在这里听老师讲解古建筑,有种时空交融的错觉,让我对建筑艺术有更深的感受。"

  当天在中华艺术宫内展示的8门课程,内容精彩纷呈。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祝纪景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绘画作品,了解上海城市文化进而了解上海,找到阅读的乐趣;中职美术中心组教师潘玮则以林风眠和他学生的故事为切入点,运用观察、讨论、赏析、感悟的形式引发学生和参观者对海派中国画的兴趣,自主探究海派绘画中中西融合的内涵;肖新风结合中华艺术宫内著名雕塑家曾成钢作品《莲说》,为学生讲解席慕容的现代散文作品,以此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中对于荷花精神的传承。

  上海市中职校语文中心组甘小的在旁听了《莲说荷梦》一课后表示,这样实景化的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教学改革提出把课堂搬到工厂去,让课堂场景化,这一变革的确给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革还很有限,对于工科、农科、医科而言相对好办,对于承担着学生人文修养教育的文科很难推广实施,尤其是语文学科,此次教学展示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实景化的一个范本。

  培养兴趣和习惯,向"职业人"角色转变

  课堂从教室搬到了艺术宫,授课方法做了多元创新,热闹的公开课程为师生们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祝纪景执教的阅读分享课《画说上海》上,学生通过参观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了解上海城市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听课学生吴靖昊告诉记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欣赏''类活动对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参加活动之前,我们连什么是版画都不知道,通过参观我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不断地感悟和深入,最终真正体会到了兴趣对我们的巨大帮助。"

  在了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更多学生领悟到了上海的沧桑巨变,在开拓视野的同时,通过学习和探索,他们"读"懂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真正含义,一幅幅展品让他们真切地意识到了欣赏艺术需要的感悟与传承,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是一脉相承、不断发扬的。

  最让周培元感到高兴的是,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进而不断研究,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渐养成。课堂上,不少同学对传统古建筑结构产生兴趣,收集许多艺术宫中的作品资料来研究斗拱的结构与画法,撰写了较为专业的小课题研究论文。

  "各位观众,这座雕塑名为淞沪铁路,表现的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时的场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商贸旅游学校旅游专业的薛梦怡当起了临时讲解员,为游客解说雕塑作品,现场实践专业技艺。"一开始讲解还是有些紧张的。"薛梦怡说,"毕竟是实地讲解,面对的是真实的观众,生怕出错。不过,随着讲解课一点点进行,紧张感逐渐消失了。"

  课程主讲老师宋玲洁认为,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把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推到台前,直面展品和游客,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宋玲洁举例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体会和把握"带团过程中,要注意行进的节奏"这一知识点。而在艺术宫的实践中,学生马上体会到"把握行进节奏"的重要性。再如,"讲解语言"需要准确适中、通俗流畅、生动灵活。其中"生动灵活"学生平时很难有切实的感受。在艺术宫实践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观众(成年人和儿童)和一些突发状况,学生开始切实感受到讲解"生动灵活"的涵义。

  公开课结束后,中华艺术宫的工作人员都给学生们"点赞":"学生的讲解融入了对于艺术品的独特见解,也从学生视角给我们的工作开拓了思路。期盼学生们经常走入艺术宫,与我们互通有无。"

  互动和体验,教学方法新探索

  利用场馆资源,让学生们动起来体验教学内容,结合新媒体平台开拓线上互动渠道,邀请神秘嘉宾,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记者发现,当天展示的8门公开课,不是简单地将课堂教学内容"搬迁"到中华艺术宫,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执教老师们也开创了不少新方,让此次公开课展示成为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试验田。

  "瞧,一个同学的镜头里有聚精会神的观众特写;一个同学的镜头里有正在上展示课的老师的倩影;还有的同学镜头里有中华艺术宫辉煌的建筑……"公开课当天,中华艺术宫里出现了许多手持摄影摄像器材的同学们。原来,他们是来自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数字影音专业2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该校周益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摄像实务》课程。

  惊喜还远不止这些,课堂上,周益请来了"嘉宾老师"--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栏目编导罗伟健和上海颖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春琪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分别从专业拍摄角度和分享企业骨干从业经历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让企业的"老法师"给职校课堂把脉问诊,把企业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本次公开课中,职业教育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展现。

  同一时间,中华艺术宫0米层进口处,上海城市工程建设学校工程师龚炯正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堂《文明观展微采访》影视活动课。参与听课的学生需要完成一项公益活动--被采访者将手举"我承诺不在展馆里大声喧哗"等牌子与学生记者合影,照片上传至微信交流群,制成展示视频。"采访时要懂得文明用语、沟通技巧,还有注意拍摄场地的光线等事项。"面对小记者和学生们的提问,大多数游客都十分配合。"在二期课改中最大的改革亮点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作为社会职业服务者的第二梯队,中职学生更需要提前进入所学职业的角色体验。"

  "我们今天走进艺术宫学习,不但要口头交流还要线上交流,让我们首先来创建个微信群……"开课伊始,上海市逸夫职业学校特级教师董文良在《点线面的艺术--吴冠中艺术作品赏析》课上开启了线上交流的新渠道。

  利用熟悉的微信形式,学生们很快便在微信平台上熟络起来。随即,董文良要求学生参观吴冠中作品,并选择喜爱作品拍图片上传到微信群中互相交流。很快,学生们就三三两两地站在一幅幅作品前面举起手机进行拍摄。

  董文良点开微信群中的图片问道:"咦,这张图叫《都市之恋》,同学们来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起这样一个名字?"一位同学首先大胆发言:"像恋爱中的人感情丰富!"有的学生说作品中活泼的色彩象征着热恋;有的学生说画面中的阴冷黑暗象征失恋的迷茫;还有的学生则说除却颜色搭配之妙外不乏意境犹存……

  有了新媒体手段的介入,课堂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对此,旁听该课的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教师姜佶峰颇为感慨地说,"今天的8门公开课中,微信不但被很好地利用,还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课堂交互工具:在开始的点名环节,师生借助微信相互打招呼,实现了''零距离破冰'';在分组采访的教学实践环节,微信成了学生现场实时传递采访图文信息的唯一载体,老师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第一时间的反馈和指导。新媒体让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突破传统,让现代科技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与当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走进艺术宫,搭建文教结合新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根据8门课程的容量,“走进艺术宫”活动原本预计向社会开放200个名额,邀请市民一起参与到职业教育课程体验中来。消息一发出,通过微信前来报名的市民几乎“秒杀”了所有名额。最终,300余名报名者同样感受到了奇幻的文化艺术熏陶之旅。

  把课堂搬进中华艺术宫,结合馆藏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受益者并不只有职校学生。在借助公开课所搭建的平台上,职业教育师生们展示职业教育人文素养,也让更多地人有机会领略职业教育的丰富内涵。

  同时,这也是职业教育迈出文教结合探索的一步,未来,将有更多开放的课堂和有趣的课程、项目,展示中职师生崭新的时代风貌。

  在艺术宫里挖掘教学资源

  今年年初,中职校艺术类专业的60多名师生走进艺术宫,与大师面对面,再创作了百幅灵感之作。这是“走进艺术宫”系列活动第一季。在此基础上,参与第二季“走进艺术宫”活动的师生们,则是来自建筑、旅游、摄影等非艺术类专业。如何挖掘中华艺术宫中的丰富资源,把各种门类的课程上好?

  《画说上海》主题阅读分享课主讲老师祝纪景两个月内数次来到艺术宫内备课,通过不断参观和讨论,选取可以展现上海文化和发展内涵的画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丰富资源。在《中华艺术宫景区讲解》课上,宋玲洁指导学生结合展馆中的重点展区,要求学生根据儿童和成年人不同的观赏需求,完成实景讲解训练……老师们发现,不仅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中华艺术宫里可以找到学习专业的资源,原来,艺术宫里可开发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元,结合创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就会得到学生们追捧。

  不难看出,此次职业教育课程走进中华艺术宫活动受到学生和市民的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首次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概念,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营造情境教学氛围。活动当日,主办方对现场观众进行问卷调研,数据显示,97.2%的参与者认为本次现场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0.8%对中职“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

  文教结合正在路上

  活动当天下午,主讲《融合中西——敬仰林风眠》艺术欣赏课的潘玮面对的是通过微信报名来听课的市民和学生。为此,潘玮上课时摒弃了一些专业的美术术语,而改用大家易懂的语句,使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见的事物,引导大家更好地去欣赏林风眠先生的画。

  公开课的大门,向所有市民敞开。职业教育师生们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普通市民有机会与职业教育师生进行对话。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在中华艺术宫呈现的8门公开课,也是中职校人文素养的缩影,希望通过利用多样的教育资源,展现职业教育丰富的内涵。

  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对本次活动表示“非常喜欢”并希望“大力推广”的市民占80%。不少亲自参与到公开课中的市民称,“以往对于中职教育还存在很多误解,今天在体验课程的同时,对职业教育和职校师生们都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此次公开课的经验积累,未来,更多富有创新性的文教结合项目会陆续推出,文教结合的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