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国学教授诸葛忆兵剖析唐代科举与文学
佛山:国学教授诸葛忆兵剖析唐代科举与文学
来源: 珠江时报    2024-09-30 10:36:46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经典诵读仅仅是国学推广的一个层面,国学的内核其实与城市发展现实紧密相关。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始终在为佛山城市文明的构建与城市文化价值的提升输送养分。

 

  【图语:佛山传统文化氛围浓郁】

  经典诵读仅仅是国学推广的一个层面,国学的内核其实与城市发展现实紧密相关。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始终在为佛山城市文明的构建与城市文化价值的提升输送养分。

  2014年12月28日,南海区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当天,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诸葛忆兵,在此开设了主题为“唐代科举与文学”的讲座,剖析唐朝诗歌鼎盛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系。

  讲座还未开始,整个报告厅的气氛就已经预热起来。

  79岁的唐叔左手拿着相机,右手举着摄像机,对准了主讲台。市民庞允生则准备了好几个问题,仔细地写在笔记本上,准备一会提问。慢慢地,报告厅里聚集起越来越多的听众,以至于在过道里出现了好几个加座。

  诸葛忆兵感慨,“从佛山听众的提问中,可以发现,他们读过不少书。”讲座结束后,听众们纷纷排起长队请教授签名,并与其合影。

  这幅热情追星的景象,令南海图书馆“有为讲坛”的主持人邓卿十分感慨,“国学讲座如此受欢迎,佛山市民的文化素质可见一斑。”

  国学教授在佛山受热捧

  为什么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出现在唐朝?为何宋诗无法与唐诗比拟?科举制度为唐代诗歌繁荣创造了哪些条件?

  这些萦绕在听众心中的问题随着诸葛忆兵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的讲述而逐渐获得解答。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时期在唐朝?宋代人对此也有过思考。”诸葛忆兵在研究中发现,最著名的古代诗评之一南宋《沧浪诗话》提出:“唐诗为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选。我朝之所以不及也。”意即,唐朝的科举以诗歌取人,所以激发了社会学习诗歌的风气,有很多人专门去学写诗,助推唐代整体诗歌创作,其成就达到顶峰。

  古人学而优则仕。隋唐以后,知识分子要进入官员体系,必须经过科举考试。科举考什么,录取的重点落实在哪里,就会对那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唐朝科举一般考三天,第一天考帖经,将儒家经典著作和注释的部分文字去掉,让考生填空,考读书基本功。第二考诗赋,即杂文。第三天考实务策,相当于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当时,一届考生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为减少主考官判卷的工作量,考生必须通过一场考试之后才能进入下一场。但是根据唐朝规定,第一场若通不过,主考官会再给考生一次机会,通过写诗来“赎贴”,进入第二场。换句话说,诗歌的权重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占了三分之二。

  唐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对诗歌的倚重,导致知识分子对诗歌的重视与推崇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考究,诸葛忆兵得出的结论是,唐诗是辉煌的,但是唐诗产生的背景是十分现实的。

  “并非是唐代人的智慧或者对文学的热爱超过了所有朝代,而是有非常现实的原因。有人对此论点表示质疑,唐诗是如此优美浪漫,繁荣的原因竟然是功名利禄,他们觉得难以接受。”诸葛忆兵表示,其实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功名利禄就是唐诗繁荣的现实根基。

  佛山的国学传统

  国学讲座在佛山受到热捧,不足为奇。国学热现在已经是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由此催生了全国范围内的国学热。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在不断呼吁、提倡全社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正在浸润佛山人的心灵。

  就在去年12月中旬,2014佛山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总决赛落幕,获奖名单中除了中小学校,还有高明区技工学校。校长江为彬说:“技工学校不仅要培养过硬的技工人才,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

  经典诵读仅仅是国学推广的一个层面,国学的内核其实与城市发展现实紧密相关。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始终在为佛山城市文明的构建与城市文化价值的提升输送养分。

  “佛山的国学传统历史悠久,至少有七八百年,《三字经》作者区适子就是佛山顺德人。”南海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袁进表示。

  明代,西樵山就享有理学名山的美誉,当时山上有大科书院、云谷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四大书院,陈白沙、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理学大儒曾讲学于此。

  当时在山下各个村庄里,都建有供人学习国学的地方。如松塘村的私塾和书院,学童们在此学习《大学》《中庸》《礼》等著作。

  如今,松塘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村庄,在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松塘因此有“翰林村”的美誉。至今,孔圣诞、开笔礼等传统活动在松塘村依然活跃,重学尚学的氛围成为城市文明的鲜活注脚。

  像松塘这样的古村在佛山还有许多,为了保护传承散落于乡村的文化传统,佛山市政府于2014年11月出台了《佛山市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实施方案》。根据这份方案,佛山将对30个特色古村落开展一系列活化工作,将散落在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梳理与挖掘。

  国学推广任重而道远

  传统历史文化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关注点,也是佛山民间的兴奋点。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有修族谱的、写村志的、有热爱书画艺术的、写诗的。每到周末,不少年轻的父母会送孩子参加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

  “国学精神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作用,学国学的风气也会使社会更加安定,国民素质也有所提升。”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子第74代后人孔繁文表示。

  南海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袁进指出,国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根,才能更好地发展。

  国学虽然正热,但文化学者梁国澄认为,国学依然是城市文化的“非主流”。

  “现在的年轻人玩手机、电脑非常擅长,但真正知道国学的有多少?"他表示,过去的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现代社会缺乏理性思考,产生了种种怪现状。

  国学的现状与人们推广国学的理想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正因此,梁国澄认为,国学的重新普及和中国文化体系的重新构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

  “国学的推广并不是搞几场秀,组织几场比赛,吸引人们关注就可以了。真正的国学精神并没有融入我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成为人生价值的取向和依据,因此推广国学任重而道远。”他提到。

  对话

  诸葛忆兵:佛山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很浓

  佛山文化周刊:国学的定义和源流,以及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诸葛忆兵:国学是明清时期西学传入中国的产物,古老的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对外来文化排斥,逐渐发现自身的落后,到开始推崇西学的过程,在此种背景下,与西学相对应的国学就产生了。

  国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学术,却无法对它下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它的范畴无法界定,所有中国古代学术都可称之为国学,包括古代的炼金术(化学)、中医、国画等。所以,国学无所不包,因此学科概念也就无法成立。在今天的学术圈里,大多数都不承认有国学这个学科。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把文史哲相关科目设为研读课,在课程设置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打下研究的基础,所以国学院的教学理念是成功的。未来的国学院会成为保存传承、推广传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佛山文化周刊: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的国学热,民众对国学的兴趣应如何引导?

  诸葛忆兵:国学的兴起,一部分是由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国学传承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现在社会上传播的国学包含了部分糟粕,一些与现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却被包装成心灵鸡汤从而传播开来。传播者有时是不自知的,有时是明知而故意迎合,还有的是借此敛财。我希望国学研究不要被商业所绑架,不要被民族虚荣心等落后思想所绑架。

  大家对国学有兴趣是好事,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引导。一是多读书,传统文化的普及有助于文化素质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二是多听真正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讲国学,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明星学者。三是加强对社会上国学培训班的管理,很多国学培训班把国学变成了算卦、看风水,其实都是妖孽。还有些所谓国学大师,传销热的时候做传销,国学热的时候就做国学,他们基本上无依据无逻辑无内容,只有滔滔不绝的语言“轰炸”。

  佛山文化周刊:在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有哪些成果与进展?

  诸葛忆兵: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宋代文学历史,近年来研究突破也较多,主要与当下的学术研究环境越发宽松有关。比如经费支持比以往充裕,学术成果得到了更多认可,这也必然会激发更多人做学术研究的热情。加上技术手段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宋代大型文献资料相继整理出版,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文献资料的完成也奠定了研究的基础,接下来会继续拓展开来,深入下去。

  在宋词方面,研究工作也在进一步精细化。以前由于研究条件的不足,大多是粗线条的勾勒,而当代研究资料丰富了,研究者多了,观念也开放了。宋词每一个时段、每一个流派、每一个作家、每一个题材,几乎都被当代人精耕细作了一番。

  研究继续拓展的方向,会向明清时代拓展,对于明清词的文体特征与唐宋词发展之间的关系,会从文体学角度来加强研究。

  佛山文化周刊:佛山也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国学传统,在您看来,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领域?

  诸葛忆兵:虽然在佛山只是短暂停留,但我能感受到城市的安静从容,也从接触的人们身上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很浓。而佛山商人的务实低调,也给人以儒商的感受。这种商人气质何时形成,与岭南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还有翰林村所代表的科举文化,对民风文风的改变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本文责编: 郝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