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第五代领导集体,于2012年10月1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中国梦”横空出世,秉承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的态度,习近平紧接着又发表了诸如“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等一系列的重要讲话。
由此,社会各界也掀起了新一轮国学热浪潮,媒体连篇累牍报道传统文化,学界不亦乐乎开展讲座,全国各种国学班、培训班陆续开办,一时间各种声音也蜂拥而至:有儒家之高论,有中西之博弈,有新旧之辨析……
然而,何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又是什么?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南师怀瑾先生说:立国之本是文化。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应中国社科网邀请,中国少年国学院总监李芳先生撰写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一文,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之历史规律、历史背景、现实境况、未来的瞻望几个视角进行阐述,叙述清晰扼要,发人深省。
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周易》曰:万物盈而始生之意,万物至春而萌生。——在立春之际,经作者授权,我们全文刊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一文,以飨读者。源起正心,唯愿传统文化得到正视,各界得以共鸣,并盼大家为文化,有志一同,继往开来,激扬百代!
——中国少年国学院编辑部
2015年2月4日
最近百年,西风东渐,物欲横流,心志外驰,传统与现代之争便未停歇。从晚清的体用之争,直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可谓是“百年浑是戏文场”。这其中不乏有学术理念歧异,亦不乏名利之争,更有政见之分歧。最近《财经》杂志围绕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交融等话题展开探讨,并于2014年10月27日,刊发了一组专题报道,分别从《儒家思想面临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辉煌·历史危机·现实危险》、《新政治秩序与新文化秩序》等角度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财经》所刊发文稿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大家思考,但个别见解有待商榷。如《中国传统文化:辉煌·历史危机·现实危险》一文中对读《三字经》与《弟子规》的非议,对使用“国学”一词的质疑等。文化之意义在于教化,而教化不可能收到百分之百的功效,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更不是全面复古。文化精神要从大处着眼,而不是断章取义,抠字眼,钻牛角。基于此,笔者撰写此文,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之历史规律、历史背景、现实境况、未来的瞻望几个视角进行阐述,载之空言,抛砖引玉。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人类一切文化和宗教,透析本质,一是集中体现人类智慧,二是触及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如果脱离这两点,那么这种文化或者宗教则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例,从历史规律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则能很清楚地看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纵观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其并非虚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阶段
——三皇五帝阶段
一般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创造出来,并基本成气候的。其往往是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经过较长时期的“遗传”和“变异”,不断阴阳交错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全球炎黄子孙,还是异国人士,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清楚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中,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譬如《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而且,近年来“羲皇故里”——甘肃天水等地的考古新成果一再表明,具有近万年历史的伏羲文化等确系客观存在。也就是说,三皇五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目前可考的中华民族文明初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