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力量
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力量
来源: 农村大众  2015-05-22 16: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传统文化在农村到底有多强的力量?从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只要把好乡村的脉搏,找准切入点,根植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就会被激活,并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图语: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力量】

  传统文化在农村到底有多强的力量?从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只要把好乡村的脉搏,找准切入点,根植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就会被激活,并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4月29日,村民陈希云下地干活时捡到一件旧衣服,里面装着560块钱,他马上放下了手里的农活,先后到村委会的大喇叭里喊了两次,最终找到了失主。仅过了两天,陈希云的妻子李惠萍又捡到了一部手机,也交还给了失主。

  而在三年前,拐尔庄村是一个普通的贫困村,村民以种粮为主,致富门路并不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些老弱妇孺。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揪心的,儿孙不孝、邻里不和等道德失范的现象也频频出现,本有的乡村传统文化正在日渐消亡。

  回忆当年,村支书李振生都觉得困难:“致富还好说,改变村民的思想可是个难事,文化程度都不高,靠啥改?”对于村庄的未来,他心里没有底。

  而如今,拾金不昧却成了常态。“在当今这个社会,一个农民能这样做很不容易。”孔子学堂管委会主任李风林说,“最近这种事情在我们村接连发生,真没想到孔子学堂刚运行4个多月,就有了这么好的效果。”

  一群看似已经被社会淘汰的乡贤组织起来,“孔子学堂”成立,村民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们上起国学课,学写毛笔字;妇女、老人也聚到一起,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渐渐地,孝敬老人的村民多了。李振生介绍说,村里有三个兄弟,上世纪80年代分家时,老大认为父母分家产偏向于老二、老三,就记恨下了父母。如今老人年事已高,赡养老人的事情,老大从来不管。但最近老大开始变了,主动给老人赡养费,还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住。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孔子学堂成立以来,一些不孝顺的人从来不敢踏进孔子学堂的大门。他们知道羞愧了,这也正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让有品德的人受到尊重,让没有品德的人感到耻辱。”李振生说。

  拐尔庄村孩子们的生活也同过去不一样。今年8岁的陈英慧已经能背诵半本《弟子规》了。“俺村的孩子随便挑,个个都能背。”孔子学堂堂主陈立松说,“过去他们在学校,只有学习好了,才会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在孔子学堂里,哪怕做了一件向长辈问好的小事,我们都会表扬他,他们也喜欢来这里上课。”

  今年3月份,出村公路两侧栽上了每棵150元的法国梧桐绿化树苗,令村干部惊讶的是至今没有一棵树丢失或遭到破坏。“这要是在别的村,就算栽的是很便宜的杨树苗也会丢失一部分的。”李振生说。

  传统文化在拐尔庄村就像一颗种子,已经落地生根,并正在茁壮生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邢成湖说:“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了,但却出现了精神信仰缺失的现象。重建乡村文明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打造乡村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地’。”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