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路桥拜寿礼让村民重温传统文化】
乡村礼堂里过九十大寿
8月6日上午,路桥螺洋街道上寺前村文化礼堂热闹非凡。
红红的背景墙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寿”字,旁边是一副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台前四张长方桌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寿糕、生日蛋糕等食品,还插了大红烛。
“一、二、三……”有好奇的小孩在那里数,回头告诉大人,“一共7根。”
“为什么是7根?”有人一脸疑惑。有热心大爷来“科普”:“这7根大红烛可是很有讲究的,象征北斗七星,寓意寿星年岁与天同齐。”
“恭祝程思球老人八十八岁寿辰”,背景墙上这行大字,点明了这个活动的主题。老人家出生于1927年,那天是他88周岁生日。
按照台州乡风,大寿是不能在整数那年过的,老人长子程炳友说:“这其实是给老人过九十大寿。”
上午9点整,在掌声和音乐声中,程思球老人和86岁的老伴王娥,手牵手来到舞台正中央就坐,拜寿礼正式开始。
“拜寿礼”热闹非凡
敬献长寿面、茗茶,送上寿桃、寿糕,老人的后辈们依次上台,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品,为老人祈福。
老人生养了5个孩子,3个儿子,两个女儿,如今已是四世同堂。长子已经67岁,最小的曾孙还没满月。
“全家有43口人,来了40个。”程炳友说,“没来的三个,除了老二家还没满月的小孙子和坐月子的孙媳妇,还有一个是小妹在法国留学的女儿。”
除了程家人,看热闹的村民来了不少,几百号人将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上山劈柴,下田种地,老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女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现在让我们用深深的行礼表达感恩之情。”在长子程炳友带领下,子女、孙辈、曾孙辈按照顺序,向老寿星行鞠躬礼。
一鞠躬,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二鞠躬,祝老寿星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三鞠躬,祝老寿星笑口常开、天伦永享。
每一次鞠躬,都将气氛推向一个小高潮。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底下村民掌声、喝彩声爆棚。
行完礼后,程思球老人把珍藏的家训卷轴交到了长孙程华东手上,希望他能带领程氏后人,谨承程氏族训、恪守程氏家规。
老两口恩恩爱爱走过70年
今年也是程思球老人和老伴王娥结婚70周年的日子。
1945年的正月十九,王娥嫁到了程家。因为在同村长大,相差两岁的他们,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
“嫁衣还是我自己亲手缝的,还盖了红盖头。”虽然过去了整整70年,但那天发生的一切,王娥还记忆犹新,“酒席就在家里办的,用的是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每桌八碗,猪肉、肉皮、豆面、笋干、芋头、鱼、豆芽、泡虾。”
结婚后,程思球种地,王娥编织草帽。随着儿女的相继出生,日子越来越艰难。
小女儿程宝莲说,有段时间饭都吃不饱,吃米糠和番薯过日子:“爸妈吃番薯渣糕,把米饭都留给我们吃了。”
在外甥女余珍眼里,从小到大,从没看到过外公外婆吵架红脸什么的,“外公很和气的,外婆性子急起来的时候,外公都让着外婆。”
“程氏后裔,谨记家训。天下为公,民心为大。男子励志,女子贤德。待人诚实,举止谦和。夫妻恩爱,孝亲敬老。勤俭持家,积善行德。遵纪守法,爱国爱乡。忠孝仁义,传家之本。”
这是程思球老人写下的家训,老人读书不多,但对子女要求颇为严格。程炳友说,正因为老人的严格教育,后人们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一个违法犯事的,家庭关系也是和和睦睦,没一对离异的。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大寿一定要好好过。”程炳友说春节过后,自己几个兄弟姐妹就开始商量,怎么为老人家做寿了,最后集思广益,想出来这个法子,“简朴隆重又有意义!”
村民觉得“拜寿礼”很有意义
目前,两位老人和大儿子一起生活。程思球老人除了耳朵有点聋外,其他都好。
程炳友说老人家虽然已近90岁高龄,但还像年轻时一样爱劳动,每天要到地里去看看,锄草、浇水样样在行,“家里吃的番薯、南瓜、土豆,都是他自己种的。”
除了到地里转转,老人家还经常要去山里搬柴,程炳友有点无奈:“家里人要他别去,没留意,他就偷偷地去了,拦都拦不牢!”
程思球老人勤劳,老伴王娥同样闲不住,经常和媳妇抢着做饭,还编草帽。孙女程彩萍说:“外婆每年用自己种的芥菜晒很多梅菜干,那是我最喜欢吃的。”
“村长和书记还送来了长寿钱和鸠杖呢!”说起那天的大寿,老人的眉眼里全是笑。
程炳友说,当天晚上老人家开心得一晚上没睡着,“怕他情绪太激动影响身体,这几天我们都不再跟他提做寿的事。”
“拜寿礼”在村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村书记滕国云说:“拜寿礼是传统寿庆礼仪的一部分,此次隆重举行拜寿礼,就是为了弘扬文明礼仪美德,倡导孝善文化,让村民们重温传统文化,以后要倡导村民多搞搞。”
村民柯冬生说这几天,大家都在议论“拜寿礼”,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他们子女对父母这么好,自己对父母不好的话,走出去都要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