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三个自信”作为精神支撑,更要有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7日参加全国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中,首次将“三个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整体集中提出来,强调“三个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2014年12月22日与澳门师生座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在此之前两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还讲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论逻辑,文化自信这个基础、这个根本如果建立不起来,“三个自信”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反思一下我们党为什么要把上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口号转变为“复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整套爱国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振兴中华”的诉求是使中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而“复兴中华”的内涵则是:我们祖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我们虽然在近代落后了,但正在迅速崛起、正在迅速超越,目前已经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三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上:“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我们完全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具有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厚度和深度,既契合于中国人民尊崇祖先、信仰历史的传统文化心理,又使人们对中华民族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显赫地位充满美好憧憬。所以,倡导文化自信,发掘中华民族连续积累了五千年的文化资源这个无与伦比的巨大宝库,既可以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全民族的历史自豪感,又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全党全社会的“三个自信”,因为我们的中华复兴之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实现的。
传统文化对中国今天的发展还有用吗?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民族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她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过衰落;但最为神奇的是,她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断攀上人类文明的新高峰。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dna”,是中华民族具有特别强大生命力的千古奥秘。对这一点,我们可以读一读美国的基辛格先生厚达五百多页的巨著《论中国》,那里面有许多这方面的精彩论述。还有日裔美国著名学者福山,上世纪80年代末以提出“历史终结论”而名噪一时,后来多次到中国、并研读了中国的一些史料以后,他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奇迹归结为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非常近代化的政府,比西方国家早了一千八九百年。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都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找到了当代中国快速崛起、中华文明必然复兴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术界和理论宣传界,要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把“三个自信”的文化内涵讲清楚,要把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和根本的“三个自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讲清楚,并让全党全社会耳熟能详、入脑入心、形成共识。
众所周知,西方的民族国家是通过摧毁古罗马文明而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的,从而使欧洲陷入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它后来又是以自觉承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传统,掀起文艺复兴运动,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个文艺复兴,就是奠定他们的文化自信的一个运动。虽然这个运动的历史依据谈不上是一脉相承,但对他们的兴旺发达、主宰世界,确确实实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样有赖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性战略考虑。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