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关于私塾书院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国学不兴难自立——关于私塾书院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来源: 山西日报    2024-09-30 10:28:50   责任编辑: 震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立国之本,首在教育。

  抢救传统文化

  立国之本,首在教育。但新世纪,我国面临“世纪三问”:“钱学森教育之问”“撒切尔文化之问”和“小悦悦道德之问”。为此,海内外华人也发出“拯救我们的道德,中国刻不容缓”的呼吁。

  早在1995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9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就以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继绝关键时刻的警钟。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连续登载3篇文章:我国青少年体质已到危险边缘,我国青少年人格已到脆弱边缘,我国青少年学习已到厌学边缘。蒋效愚委员说:“如果下滑趋势得不到控制,民族整体未来令人担忧。”

  英国著名科学家怀特·海德说:“在古代的学苑里,哲学家传授给弟子的是智慧,但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教育的目的,只卑微到教学生某些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这是现代教育的失败。”美国前教育部长讲,美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失败的教育,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人肉机器,有术无道,只教做事,不教做人。

  中国私塾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私塾,是我国古代书香门第的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形式;书院,是民族气节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种地读书”,是中国私塾书院耕读传家教育的真实写照。绵延数千年的私塾书院,使中华文明在明代以前,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称雄于世界。

  体制不伦不类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现有教育既没有真正学到西式教育的长处,又完全丢弃了故有民族教育的优点,新轨未立而旧轨已破,成了一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教育体制。现代教育模式存在五大弊端。

  一是教育资源公有制,容易腐败化。我国现有教育是全盘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教育体制。《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24日载:“校园为何成了‘腐败王国’”。大到一栋楼,小到一斤肉,从工程招投标到校服采购,从教学招生到学校建设……这些都能成为收受贿赂的工具。从建一栋教学楼要盖180个公章,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可见,如此“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是教育领导行政制,容易外行化。有许多局长、校长,既没有教育学历,也没有教育经历,既没有教育成果,更没有传统文化的涵养。有些党政领导,把局长、校长当一种官职来对待。

  三是教育管理集权制,统一标准化。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编写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招生考试,统一标准答案的集权制教育管理模式,违背了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育规律。

  四是教学内容知识型、技术化。我国古代私塾书院教育传授的是圣贤经典和大道至简的人生智慧。而现在的教学内容,是侧重于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市场竞争理念,缺少做人的道德智慧。只学习知识是无法产生智慧的,只有思考与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人生智慧。

  五是教学程序流水线、批量化。现行教育程序是引进西方大工业化时代的批量型生产,流水线作业,把人当成了一种“物件”,一种“产品”,当成了学习与考试机器,而忽视了心灵的滋养与人格的培养。

  国学乃文化之基

  国学宗师章太炎先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章太炎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有中华传统文化,国虽亡而可兴;没有了中华传统文化,则一亡而永亡也。

  中华国学,是中国文化建设之根基。国学衰败,则根基动摇;信仰危机,则价值混乱;金钱至上,则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则动荡不安。“国学”这一称谓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表达了邓实、章太炎、钱穆等一批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觉醒,这其中最深刻的意味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的体系,是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三足鼎立,三教合一;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国学的根本,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的灵魂,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国学的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学进万家,圣贤行天下,深植神州地,复兴大中华,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使命与担当。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实践证明,经典图书是教育之母,是育人之魂。经典不仅能提供知识,更能塑造精神世界,开掘人的潜能,以对抗萎靡、卑琐和平庸。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人类灵魂安居而自足。

  书院学校孰为优

  国学宗师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私人讲学,培养通才,这是我们传统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教师节讲话时说:“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毛泽东主席1921年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古代书院和学校教育有过精辟分析:“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毁,也各有其誉”,学校“坏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灭掉人性,庸懦的随俗沉浮,高才的相遇裹足。回看书院,形式上的坏处虽然也有,但上面所举学校的坏处,则都没有。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

  30多年来,我们对私塾书院教育的实验成果说明,其有九大教育优势:道德教育的圣地,精神寄托的家园,耕读文化的乐园,尊师传道的殿堂,礼仪教化的道场,神童教育的摇篮,祖宗祭祀的庙堂,朗朗书童的天堂,国学名师的杏坛。从中外教育史看,自古就是“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国学教育家纪宝成先生提出:“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不是依托宗教组织而存在,而是依托政府而存在,为此,重振国学,理应成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教育,就深入而全面地回答了“世纪三问”。

  复兴私塾书院,回归大成教育,是实现强国梦的奠基工程、铸魂工程、立德工程、智慧工程、正气工程。(李刚为山西国学教育基地主任,王建平为山西太原龙城书院院长)

  李刚 王建平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本文责编: 震宁 】